Currently browsing category
reading

咖哩香腸之誕生

咖哩香腸是流行於德國的庶民小吃,它的來源眾說紛紜,但是小說的敘事者心裡明白,咖哩香腸的發明人,就是小時候住在他嬸嬸家樓上的布綠克太太。為了探索咖哩香腸的誕生,他來到布綠克太太住的養老院,前後七次。八十歲的布綠克太太眼睛已經瞎了,她賣咖哩香腸的小吃攤12年前就收起來了,她一編織著毛衣,一邊講起咖哩香腸的來源。

第三期 攝影之聲

考察新雜誌也算我的興趣,所以那天看到第三期的《攝影之聲 Voices of Photography》,因為它包了膜,一時心癢就買回家了。結帳的時候才發現,價錢比預期的要多上一倍。不過書印得蠻好的,是我喜歡的開本跟紙張,尤其喜歡那些佔了頗多篇幅,沒有文字只放作品的頁面,連作品名稱都沒有。可能我真正想看的是作品,儘管現在天天可以從ipad收到永遠看不完的圖像,但是看到有觸感的印刷品感覺還是不同。

艾比路三號的日子

我喜歡搖滾樂團的故事,在那裡,人不會老,似乎人一旦被那幾個音符沾上,就可以永保青春。最近閒暇的時間都在看《披頭四 ─ 艾比路三號的日子》(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My Life Recording the Music of the Beatles),是 Geoff Emerick 的回憶錄,他在1966年成為披頭四專輯的錄音師,那年他19歲。

洗碗工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洗碗工的書,叫做《洗遍天下》,作者洗碗工彼得大學念到一半不念了,為了實現遊歷全國的夢想,展開了在美國五十州洗碗的旅程。洗碗工的薪水不高,工作環境不優,但是這個行業容易進入,到處都需要人洗碗,可以吃盤子裡的剩菜,更棒的是可以隨時走人,所以洗碗工彼得就這麼洗了十二年,儘管生活拮据,也真的走遍全美各大小城鄉。

一些連結與文章

最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做一點摘要。 1. slow, Radiolab Kohn Ashmore講話的聲音,像是速度過慢的錄音帶,他吐出的每一個字,都像是費盡心力才發出的聲音。他的動作也慢,他的世界像是整個都慢了下來,只除了他的思考和普通人一樣,幽默、機智,可以做一般的交談。

寫作與火車壽司

明夏科內留斯的小說《最美的時刻》講一個專門替名人寫自傳的代筆作家的獨白,這個代筆作家和名人們一同出入、搭私人飛機、參加酒會,參與名人的生活,也藉著豐富的想像力,他進到顧客的心裡替他們說話,替他們創作角色,創作故事,但也在多重身分與想像裡體驗空虛與迷失自己。

what’s in a name

最近在看到一篇關於產品命名的文章,裡面提到一家專事此業的公司,真是讓我眼睛一亮,本來以為取名大概只是廣告公司的一項業務,原來有人可以拿這個當正職,有這種工作我還蠻想做的耶。這家公司有雇用語言學家,例如有一位是Chomsky的學生,他之前在Stanford教了三十年的書,想想語言學還有研究以外的商業用途,覺得也蠻有趣的。

分享的動機

最近看到這個投影片The Psychology of Sharing,討論人們透過網路分享連結的動機,還有在行銷的意義。摘錄有興趣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