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browsing category
reading

母親的模特兒 Black and White

許多故事提到小說家提取身邊往來的靈魂,搓揉塑造後使之成為人物角色,繼而編織為故事所引發的衝突,人們看著自己的軟弱癡愚被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眼前,總是感到難堪。但假如把作家換成攝影師又是什麼情況呢,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失物之書召喚著我們心裡那位懷著缺憾抱著傷口,悶在角落不願長大的彆扭小孩。當我們跟著男孩在那些似曾相似地,層層疊疊的故事裡冒險,一路上把自己投射在陸續出場的角色裡,自己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河對岸的窗

我在尋找溫柔的小說,不要太聰明,不要太戲劇性,要平凡的角色,一個沈靜的故事。然後我遇到了河對岸的窗(A Window Across the River),作者是Brian Morton,他寫過黃昏時出發。 諾拉和艾席克曾是一對戀人,她熱衷寫作,他鍾情攝影,她總是不由自主地把生命中重要的人寫進故事,因而傷害了每個人,他曾經是自由攝影師,卻落腳於報社當攝影編輯。

奇想之年

家裡很熱鬧,小小孩頑強地哭著,隔著一道門,我在角落裡讀著哀慟的書,Joan Didion的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一生一死,很奇妙的感覺。 死亡突如其來,在一個平凡無奇的晚上,她的丈夫突然停止說話。宣告死亡的那一刻,女兒正在加護病房昏迷著。

神諭之夜

神諭之夜絕對是我最喜歡的Paul Auster小說,書中書的故事結構非常巧妙,現實人生和文字世界層層交疊,多個層次的故事空間既可當成情結離奇、引人入勝的獨立的故事看,卻又互相影涉,互相關連,而且故事空間轉換流暢,還帶了點關於命運的哲學討論,小巧而精緻,而且這書名Oracle Night又讓人很有感覺。更有趣的是,這本書中文版封面一片藍,沒有圖案,而且是時報的藍小說書系,對照故事中那本關鍵的驅動故事發展的藍色筆記本,又讓閱讀這本書的經驗多了一個層次的趣味。

2 quotes

雖然這個TED論證不很突出,但最後兩段引文用那種英國腔唸起來好感人:

storytelling

最近看到馮內果畫的旁邊這張圖,他用圖形來解釋故事寫作中角色的發展,橫軸是故事開始到結束,直軸是好運跟壞運。這才發現卡夫卡的故事實在是太淒慘了,真是非看不可啊。這裡有完整版的文章,裡面有講到哈姆雷特,這個影片裡面也沒有。

假如我不認得你

親愛的朋友,假如我在路上碰到你但是不認得你,不是因為討厭你,或者冷漠,或發呆的緣故,只是因為我腦袋的某個地方壞掉了。這症狀還有個名字,叫做prosopagnosia。今天看到Oliver Sacks的文章 Face Blind: Why are some of us terrible at recognizing faces?,講到許多他因為認人障礙所造成的糗事,非常有趣,而其所描述的症狀正好也是我長久的困擾,有點如釋重負也有點哀傷,原來我真得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