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劇團《十殿》
之前聽了阮劇團的podcast《這聲好啊》在談有關台語的書寫還有現代化覺得很有趣,所以上個週末也去看了阮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十殿》。到了現場我才發現原來這齣劇有分《奈何橋》和《輪迴道》兩場,結果我只看到後者,而且還買到視線遮蔽區,所以舞台上方的投影有一點觀看困難,有點可惜。
之前聽了阮劇團的podcast《這聲好啊》在談有關台語的書寫還有現代化覺得很有趣,所以上個週末也去看了阮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十殿》。到了現場我才發現原來這齣劇有分《奈何橋》和《輪迴道》兩場,結果我只看到後者,而且還買到視線遮蔽區,所以舞台上方的投影有一點觀看困難,有點可惜。
2019/9/27 19:30 衛武營戲劇院 演前一天半夜,正當我還在進行睡前滑手機儀式時,突然收到阿姊傳來訊息說有位子,然後隔天晚上我就出現在衛武營了。位置超好,剛好在能舞台的正中央,整個過程就是剛剛好,很順暢,舒服。感謝演前突然退票的人兒啊。
這週六晚上去兩廳院實驗劇場看了非常有趣的Germinal(宅想新世界),主要製作者為法國人Antoine Defoort與Malory Goerger,是一齣只有四個演員80分鐘的小戲,但是它的創意與趣味,卻是近幾年來看的戲所少有,這使得我非常興奮,劇場仍然是一個創造驚奇的地方。
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再一次帶來的四小時的長劇,《戰爭之王》(Kings of War),比起去年那讓我看得咬牙切齒但又印象深刻的《源泉》,這次的故事取自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雖然不致引起反感,舞台設計也蠻特別的,但我最喜歡的只有一幕。
小寫一下最近看的三齣劇。
臺北藝術節的節目,想聽藍調音樂所以來瞧瞧,可能剛好有人退票,買到最後一個位置。The Wooster Group的創立可追朔到1975年, 長年都以小劇場的形態在紐約Soho區的”表演車庫”演出,雖然現在才曉得這團體,這次演出的作品規模也比較小,但是已足以讓人期待看到該團的其他作品。
前幾天在國家戲劇院看完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的這齣四小時的劇,一離開座竟然就哭了起來。我感到悲傷,接近恐懼。這個世界已經是這個樣子了,然後”他們”如此振振有詞。
莫斯科聲音劇場工作室的《戰火浮生》,全長135分鐘,有著滿滿的聲音、語言、畫面與情緒,小小的舞台上,填裝了巨大的時空,在荷馬史詩的《Illiad》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間流動,身為觀眾又不自覺地在觀看的同時也把這一百年來的戰爭投射到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