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browsing category
art

Milo Rau / NTGent & MST / Antigone in the Amazon

去國家戲劇院看《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之前一直覺得會看到睡著,但還好有去看,這種紀錄劇場是我以前沒有看過的劇場形式。舞台不再是一個虛幻的空間,終究會曲終人散,在這裡,戲儘管散了,一個更複雜而困難的現實仍然存在,也讓人想到當前台灣的處境,這種現實感帶給人的衝擊相當震撼。

重返毛月亮

距離上次看雲門的《毛月亮》,已經五年了,時間過得飛快。今天晚上演後座談一位觀眾講了一段話,大意是說「五年前有淡淡的艋舺跑到冰島,五年後有淡淡的冰島跑到艋舺」,我完全懂,因為我也這麼覺得,只是沒能這麼用這麼精簡又美麗的話表達出來。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

人生首次在中場休息時主動選擇離去。因為喜歡無獨有偶買的票,上半場最喜歡的,當然就是雲豹Luka需要好幾個人一起操控的偶了,整個造型非常優雅。也因為這次的機會認識了拾念劇集,音樂跟歌曲我也很愛,傳統戲曲演員的氣場很強,會期待以後的新作品。

Robert Lepage / Ex Machina – Courviile 庫維爾1975

上週末第一次在臺中歌劇院看戲,獻給了《庫維爾1975》。雖然導演一向是品質保證,行前還是免不了擔心看人偶表演會看到睡著。幸好是非常好看的表演,透過舞台設計、投影、人偶與真人穿插表演,兩個多小時沒有冷場,不停地換幕,而且極度流暢,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陳靈《龍族女兒不流淚》

週末下午去兩廳院實驗劇場看了陳靈的《龍族女兒不流淚》,從她提到首次見到John Cage的故事開始,我突然有種想哭的感覺,或者說是一種激動,因為明確感覺到這是一個序曲,預示了一個更龐大的故事。舞台上的她看似毫不費力地利用鋼琴和其他道具發出各種聲響,看起來是那麼優雅,那麼有個性,自由自在,令人嚮往。

雲門舞集《霞》

雲門舞集今年的新作《霞》很好看,有一種結構乾乾淨淨,所有東西包括舞蹈、聲音、服裝、燈光、影像等等都剛剛好的俐落感。雖然說回家後才發現節目單裡描述的霞好像是說舞作反應不同舞者的不同心境氣質或生命狀態,如七彩霞光互相輝映,但是我自己實際在看的時候覺得是別的東西。但無妨,作者已死,隨便寫一下。

阮劇團《十殿》

之前聽了阮劇團的podcast《這聲好啊》在談有關台語的書寫還有現代化覺得很有趣,所以上個週末也去看了阮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十殿》。到了現場我才發現原來這齣劇有分《奈何橋》和《輪迴道》兩場,結果我只看到後者,而且還買到視線遮蔽區,所以舞台上方的投影有一點觀看困難,有點可惜。

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雲門《十三聲》

前些日子後知後覺地看了《大佛普拉斯》和《陽光普照》,發現不只攝影美麗,音樂也非常好聽,特別看了片尾,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都是林生祥的音樂。週五晚上生祥樂隊在國家音樂廳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表演,雖然很意外地音響不是太好,但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我庄》、《圍庄》、《野蓮出庄》的歌,得到的感動實在遠大於音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