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連結與文章
最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做一點摘要。
1. slow, Radiolab
Kohn Ashmore講話的聲音,像是速度過慢的錄音帶,他吐出的每一個字,都像是費盡心力才發出的聲音。他的動作也慢,他的世界像是整個都慢了下來,只除了他的思考和普通人一樣,幽默、機智,可以做一般的交談。他所經驗的世界,和其他人所經驗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難以想像。這是一個感性且驚奇的故事,radiolab把故事講得很好,非常值得一聽。聽完這個故事,或許人們對身邊不熟悉的事物,對於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都會有全新的觀點。
2. How Companies Learn Your Secrets, NYTimes.com
只要是做生意的,沒有人不想盡辦法運用消費者資料來提昇營收,這個故事是有關於企業如何運用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分析,來創造更大的收益。文章提到,消費行為許多時候是出自於習慣,人們在一定的商店買一定的產品,只是出自於習慣,唯有在經歷一些人生大事時,例如購屋、結婚、生子等,人們的消費行為開始會有一些變化。舉例來說,剛有小孩的父母,消費行為會產生變化,他們現在可能會開始在同一間賣場購買所有的物品以節省時間,因此有的賣場已經可以透過消費記錄,預測哪些消費者即將在哪時候生產,並在適合的時機寄嬰兒用品相關的折價卷給這些懷孕婦女。因為賣場曉得,一旦這些年輕父母在這裡買尿布,出於習慣,他們以後有很高的機會都在這裡買尿布。文章還舉了一個寶僑的除臭劑產品的例子,除臭劑賣得不好,正因為「如入鮑魚肆,久而不聞其臭」,習慣讓人聞不到臭味,所以人們不覺得有購買除臭劑的必要,後來寶僑改變廣告策略,想辦法把除臭劑放進掃除的習慣裡,家庭主婦掃除完畢,拿起來噴兩下,讓室內空氣清新,帶來的是一種完成事務的獎賞,把原本的除臭劑改變成芳香劑的作用,一旦養成這種掃除習慣,這款除臭/芳香劑就可以大賣特賣了。那麼,習慣的作用如何?文章提到有cue, routine, reward 三個階段,首先是有一件事引發人們的大腦產生做某件事的渴望,實際去做,最後得到一種報酬,久而久之,除非刻意改變,人們會非常習慣用這種對大腦負擔比較少的方式,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只是cue和reward很多時候不是很明顯,人們時常會重複做一些事,但是並不清楚真正的渴望是什麼,獲得的報酬又是什麼,但只要能夠辨識出來,就能夠幫助人們養成某種習慣,或是戒除某種習慣。(Anyway, 因為我正在緩慢地進行戒咖啡運動,所以非常有感覺…)
3. In Case You Wondered, a Real Human Wrote This Column, NYTimes.com
連新聞稿都可以用電腦寫了。我常常覺得到處都有寫不好的中文,不合文法、語意不明、文句不通,但又發現大部分的人要求並不高,也不會覺得這些中文哪裡有問題,所以想想電腦能寫不如就讓電腦去寫吧。
4. The Autumn of Joan Didion, The Atlantic
Joan Didion對女性有一種神奇的魅力。
5. All the Single Ladies, The Atlantic
婚姻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已經無以為繼。過去的女性進入婚姻是為了換取經濟與社會位置,許多單身者也經常必須面對污名化的處境,但是現在的婚姻已不必然與這些有關。結婚好像只是生活習慣的一種,就好像有人喝咖啡,有人喝茶。
6. 說文解字注
今天看到這個,直排的中文,還有夾注、標點、用部件搜尋字。漂亮。我也好想做直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