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路三號的日子
我喜歡搖滾樂團的故事,在那裡,人不會老,似乎人一旦被那幾個音符沾上,就可以永保青春。最近閒暇的時間都在看《披頭四 ─ 艾比路三號的日子》(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My Life Recording the Music of the Beatles),是 Geoff Emerick 的回憶錄,他在1966年成為披頭四專輯的錄音師,那年他19歲。
曾經聽過的樂團故事,多數著重在樂團成員的成長經歷、私生活等,純粹關於作品的部份比較少,它們是樂團的故事,不是音樂的故事。而這本書比較接近音樂的故事,內容比較多發生在錄音間裡的事,關於每一首歌,每個段落的聲音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原本聽歌只聽到主旋律,現在才開始聽到哪裡用了什麼樂器,哪裡有什麼音效,哪裡的編曲別出心裁,以及為什麼。
有趣的故事很多,例如錄〈She Loves you〉那天在錄音間外擠滿的女性歌迷,錄〈Yellow Submarine〉的時候如何製造一種類似在水裡唱歌的聲音,如何找到汽笛風琴的音效加到〈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製造一種馬戲團般的氛圍,還有〈Paperback Writer〉裡面用大型喇叭來收貝斯的聲音,〈A day in the Life〉裡面狂噪的管弦樂團,間奏後的鬧鐘聲,給狗聽的高音頻,還有最後面團員們的七嘴八舌。還有〈All You Need is Love〉人人緊張的現場收音,〈Her Majesty〉開頭的爆裂音是因為切到另一首歌的最後,所以這首歌的結尾也少了一拍。
可惜我沒有機會聽到黑膠,不曉得現在聽到的和當時他們聽到的聲音有什麼差別。書裡面關於音樂以外的錄音室故事也很有趣,例如徹夜錄音,漫長的等待,各種惡作劇,錄音室的各種規矩,還有那個年代唱片發行的方式等。
一路看著這群有才華有熱情的年輕人一起用想像力,共同實驗創造出新的聲音,真是令人興奮的事情,原本我好奇Emerick怎麼會有這麼好的記憶力,把每次錄音發生的場景跟細節都寫了下來,但隨即又想到,這些精采的故事在過去這麼多年來,必定已被講過無數次了,畢竟是這麼好的故事啊。從書本的鋪陳看來,團員們最後分道揚鑣,看來也是必然的結果,分開是為了探索更多新的聲音,Emerick在後面也做了如此評論。〈Revolution 9〉現在聽起來還是很不尋常的歌,當時恐怕更是嚇壞了很多人,而且它實在太不像披頭四的風格了,藍儂短暫的生命裡能夠有麥卡尼,有小野,讓他的才華能夠充分表現出來,真是個幸運的傢伙。
我在網路還不普及的年代讀過披頭四的傳記,當時不認得任何一首披頭四的歌,也不曉得去哪裡聽。看這本書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可以一邊看故事,一邊在YouTube聽歌,看照片,看影片,發現好幾首沒有聽過或是聽過但沒有印象的歌,例如我很喜歡的〈Elonar Rigby〉,裡面只有四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以前也不曉得他們的音樂裡有許多管弦樂。
這個是〈All you Need is Love〉1967年6月25日的BBC our World 錄影,邊看書邊看當時的錄影,特別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