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工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洗碗工的書,叫做《洗遍天下》,作者洗碗工彼得大學念到一半不念了,為了實現遊歷全國的夢想,展開了在美國五十州洗碗的旅程。洗碗工的薪水不高,工作環境不優,但是這個行業容易進入,到處都需要人洗碗,可以吃盤子裡的剩菜,更棒的是可以隨時走人,所以洗碗工彼得就這麼洗了十二年,儘管生活拮据,也真的走遍全美各大小城鄉。

故事寫得很有趣,洗碗工彼得在太多地方洗過碗,不同餐廳、不同行業各有不同的洗碗間文化。阿拉斯加的罐頭工廠夏天會湧進數百個打工漁夫跟工人,紐澳良不雇用白人洗碗工,鑽油平台洗碗間狹小且窗外景色毫無變化,在夏令營營地的洗碗間要把青少年已經洗好的碗再重洗一遍,還有肉類跟乳製品的碗盤和洗碗間要分開的猶太餐廳,沒人愛洗碗的公社農場可以看到上身赤裸的女孩們,在賭場領薪兌換支票可以獲得一杯啤酒,還有用過的鍋碗瓢盆已經堆積如山的大學餐廳、一直搖晃而且水壓不足的火車洗碗間等等。

不過,最耐人尋味的或許是洗碗工彼得一邊旅行,一邊出了「洗碗工」同人誌(zine)這件事。zine是一種和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分享的小型出版物,通常是自己畫圖、寫字、剪貼,然後用影印機印,自己裝訂,版型通常也都小小薄薄的。洗碗工的內容是有關於洗碗工朋友們的親身故事或是歷史,主要是給一些洗碗工朋友分享,也有一部分放在書店裡,他還賣印了洗碗大師的上衣,以及洗碗時聽的音樂選輯(mixtape)。因為洗碗工同人誌,開始有人寫信給他分享生活,有了上電視、拍紀錄片的邀約等,然後因為他後來寫了這本書,我才會曉得有這個人。

我的問題是,假如他沒有寫作呢?

當然一個人過自己的生活是完全不需要其他人的認可,他可以默默地在各地遊歷,到處打工,認識朋友,也許他有一天停止了,有一天消失了,也都是他自己的事。對所有認識他的人來說,他也就是一個生性飄泊的洗碗工而已。但是一旦開始寫作,這個渺小的人生就被賦予了意義。

我一直想到《阿拉斯加之死》這本書,一個家境不錯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放棄了所有一切開始獨自旅行,最後死在阿拉斯加的曠野裡,假如不是有人探索他的旅程,試著想像他的遭遇,賦予他故事,讓我們一直惦記著曾經有過這麼一條追尋夢想的年輕生命,他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是等於是不曾存在的。我們都曾經和許多人擦身而過,並且從此分道揚鑣,假如沒有文字留下一點痕跡(即使只是臉書上關於早上吃了什麼的話語),他們其實也都彷彿已經從世界消失了。

另外,關於洗碗工彼得說洗碗這個行業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隨時走人又不怕找不到新的洗碗工作,我還有一點感想。我覺得遇到困難,覺得身心不快的時候,不急著掉頭就走,而是想盡辦法超越那個低潮,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假如有幸超越,那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會帶給你較為深刻的滿足體驗。假如不爽馬上跑走,即使換了地方,也只是不停地過著重複的人生。突然覺得好勵志,還是趕快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