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rip to Tottori, Kulayoshi & Daisen, Japan (鳥取、倉吉、大山)
# 鳥取砂丘是個好地方,只要不要下雨 在鳥取砂丘走來走去,心裡想著要是我開旅行社,在山陰地區,鳥取砂丘可以放在各種主題的行程,感覺老少咸宜,可藝術創作可心靈調劑可自然觀察,真是個難得的好景點,直到天空忽然下起大雨。
# 鳥取砂丘是個好地方,只要不要下雨 在鳥取砂丘走來走去,心裡想著要是我開旅行社,在山陰地區,鳥取砂丘可以放在各種主題的行程,感覺老少咸宜,可藝術創作可心靈調劑可自然觀察,真是個難得的好景點,直到天空忽然下起大雨。
進電影院看《尋秘街拍客》這部紀錄片之前,我不曉得這位街拍客Vivian Maier拍的是人像攝影,而且很多是近距離、正面的人像攝影。她能夠長期如此大膽直接的面對人群,收集各式各樣的人物風景,顯示了她對人的興趣,以及對人細膩的觀察,她還會拿著錄音機在路上問其他人對政治的看法,這樣的人為什麼會把自己隱藏起來
北美館最近的張照堂展覽很不錯,涵蓋的層面很廣,包括1959-2013年各種類型的作品,除了交代不同創作歷程的攝影作品,還有紀錄片、裝置藝術、手稿、印樣、展覽海報、圖錄、書籍、暗房,展出的作品量非常大,看起來整理資料應該要費上一番功夫,真是個誠意十足的展覽。
考察新雜誌也算我的興趣,所以那天看到第三期的《攝影之聲 Voices of Photography》,因為它包了膜,一時心癢就買回家了。結帳的時候才發現,價錢比預期的要多上一倍。不過書印得蠻好的,是我喜歡的開本跟紙張,尤其喜歡那些佔了頗多篇幅,沒有文字只放作品的頁面,連作品名稱都沒有。可能我真正想看的是作品,儘管現在天天可以從ipad收到永遠看不完的圖像,但是看到有觸感的印刷品感覺還是不同。
殘念的風景是最近在當代藝術館的陳順築個展,之前在同事帶來的圖錄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畫面是一個個黑白人像磁磚貼成的巨型立版,或是用大量的裝框照片貼在建築物上,大多是黑白的,背景往往只是一片空曠,我說這個看起來很恐怖,因為感覺起來照片裡所有的人都已經不在了,即使她告訴我很多人很喜歡。後來在高美館看到才發現,原來照片很大一張,感覺也不一樣了,那不再是恐怖,而是思念,那些照片有很強烈的感染力。
我的相機出現晃動失焦的照片時,總覺照片似可看到時間的流動,因而時常看到出神,捨不得丟掉。原本這是個人羞於啟齒的guilty pleasure,畢竟大部分的人只會覺得那明明是拍壞了,所以在看到Near Equal這部2001年出品的有關森山大道的紀錄片看他拿著傻瓜相機在路上不看鏡頭到處撿拾風景,得到各種歪斜、失焦、主題不明的照片,還可以出攝影集,頓時覺得很安心,接著又看到一棵被拍得很詭異的盛開櫻花樹,更是覺得我們是一國的。
我在寒流的大學操場邊下午的冬陽包圍下讀完了John Berger與Jean Mohr在1982年出版的另一種影像敘事,闔上書本的那一刻,彷彿聽完一整張製作精巧的音樂專輯,直想說好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本書的標題,詩意的文字,精心的章節編排,帶著人文關懷的黑白照片,深思熟慮的思想,節制的幽默,雅緻的封面版型,還有意義的含混曖昧帶來的想像空間。
昨天半夜看到一則新聞,儘管標題寫著horrible image,我還是看下去了。有個男人被攔腰夾在地鐵車廂跟月台間,他低著頭雙手掩著臉,沒有血,但是你感受到那個痛。然後就睡意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