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貓,與大象一起游泳
半年來最喜歡的一本書,從標題到包裝到文字到故事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小川洋子的文字散發著一種無聲的寂寞,男孩越是安靜地面對各種死亡與悔恨,那寂寞就越來越膨脹,越來越濃密,但是男孩像是失去痛覺一般默默地面對各種變化,使得寂寞溢出了文字,莫名的難過四處蔓延。
半年來最喜歡的一本書,從標題到包裝到文字到故事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小川洋子的文字散發著一種無聲的寂寞,男孩越是安靜地面對各種死亡與悔恨,那寂寞就越來越膨脹,越來越濃密,但是男孩像是失去痛覺一般默默地面對各種變化,使得寂寞溢出了文字,莫名的難過四處蔓延。
喜歡做夢的人應該都會喜歡 Jonathan Coe 的《睡眠之屋》(The House of Sleep),這真是一本有趣的書。小說在不同的時間與場景間切換,敘事觀點也一直在變化,就像做夢一樣,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零零散散地串在一起,但又不是一般曖昧難懂的夢,小說透過對於睡眠的探究,深入了人們的恐懼與渴望。
Joyce Carol Oates這本薄薄的小說《野獸》(Beasts)讓人想起愛倫坡:陰暗歪斜的宅院,濕冷的空氣,鸚鵡陰沈的說話聲,頹廢,恐怖,懸疑,瘋狂,黑暗,暈眩與嘔吐物,也和故事裡引用的變形記場景遙遙呼應。
最近家裡有小小孩出沒,看著小孩媽忙進忙出,才有機會一窺照顧小孩跟玩小孩的差別,這條小生命像是隨時都要你的關注,怕他跌倒撞到,怕他受驚怕他孤單寂寞,生活也多了許多例行事務,在生理需求的照顧之後,還想要帶他探索這個世界,教他保有正直與善意。但其實在這忙碌的生活裡,不是有愛就能讓一切容易,生活裡其他的挑戰也還在,也許父母無意讓小孩處在某種狀態,卻不得已如此,這個角色要做到完美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翻完傳授人們消聲匿跡方法的人間蒸發術之後,看到一本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憶症的偵探想要找回自己前半生的故事,書名叫暗店街(Patrick Modiano,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雙人晚餐是Mike Gayle的小說,講一個音樂雜誌記者變成青少年流行雜誌的愛情診療師,負責回答男孩女孩們各種愛情困擾的故事,而且他夢想當爸爸。柔性男人的異想世界,好可愛的設定。當然這書太輕鬆太歡樂,自然無法和封底寫的失戀排行榜那種既幽默又憂傷的文字相比,但偶而只是單純地吃吃笑也沒什麼不好。
許多故事提到小說家提取身邊往來的靈魂,搓揉塑造後使之成為人物角色,繼而編織為故事所引發的衝突,人們看著自己的軟弱癡愚被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眼前,總是感到難堪。但假如把作家換成攝影師又是什麼情況呢,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失物之書召喚著我們心裡那位懷著缺憾抱著傷口,悶在角落不願長大的彆扭小孩。當我們跟著男孩在那些似曾相似地,層層疊疊的故事裡冒險,一路上把自己投射在陸續出場的角色裡,自己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