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rip to MIT
上午七點半抵達波士頓機場,搭地鐵到旅館,上網收信,中午就走路到MIT,開始了三天非常疲倦的行程。我是小人物,最閒,但也是要每天早上七點起床弄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到旅館。因為這陣子生活變動多,疲倦再加上時差,簡直是招架不住,常常覺得心臟快要負荷不了,但看同行的大人專注依舊,就覺得作為一個年輕人實在不應該這麼沒用啊。
上午七點半抵達波士頓機場,搭地鐵到旅館,上網收信,中午就走路到MIT,開始了三天非常疲倦的行程。我是小人物,最閒,但也是要每天早上七點起床弄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到旅館。因為這陣子生活變動多,疲倦再加上時差,簡直是招架不住,常常覺得心臟快要負荷不了,但看同行的大人專注依舊,就覺得作為一個年輕人實在不應該這麼沒用啊。
第一次一個人到美國,轉了兩次機才風塵僕僕地抵達Denver機場。進了一台接駁車,上面已經坐了兩位先生,聽他們聊天,突然發現很巧地原來他們也是要去參加一樣的研討會,談話中充滿興奮與期待。這真是太奇妙了,到底是什麼樣的會可以讓去的人這麼期待?
波特蘭有一間全美最大的書店(Powell’s),原以為會是像誠品書店那樣時髦的地方,去了才知道,是一個像圖書館的地方。整個書店都是天花板高的書架,書籍依照分類按照字母排列,新書與二手書並陳
幾年前第一次聽說有Smithsonian博物館群的時候很是嚮往,真得去到那裡,卻是另外一種感受。在前往博物館的途中,經過好幾個巨大無比的政府機關建築,常常一個建築就佔了一整個街區,從旁邊走過,像是走在綿延不絕的銅牆鐵壁邊,令人窒息。於是乎,林立街頭販賣熱狗、pretzel與歐巴瑪紀念品的貨車,顯得特別有生氣。
風聞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暴龍蘇就在The Field Museum 自然史博物館,無論如何也要去逛一下,結果這博物館超乎想像地好玩,不論是空間規劃、展場設計與展品的數量都給了我全新的博物館經驗。感覺世界很大,還有好多事情等著我去體驗。
在美味書籤看到一篇New Yorker的文章很有意思,”Capturing The Unicorn“,說紐約曼哈頓專門收藏中古歐洲文物的the Cloisters博物館收藏了七幅織錦畫”The Hunt of the Unicorn“,1998年因為展覽間整修,織錦畫就被送到大都會博物館清理安放,由於畫背面為了保護與方便懸掛織上的一層亞麻布已顯泛黃,館員就把它拆掉準備換新的,這一拆讓大家都吃了一驚,織錦畫的背面因為沒有像經過數百年光線照射而退色,顏色不仍非常鮮艷,而且由於織工細膩,連背面都處理得非常平整,沒有亂成一團的線團。
六尺風雲的Claire在第三季成了藝術學校新生,遇到一位幾乎是有躁鬱症傾向的藝術家老師,他說,藝術就是讓你會想要嘔吐的東西。 目前北美館有一間展覽室正在展出這種極品。光看展覽的名稱本來也不怎麼吸引人:2004典藏常設展,逛著逛著不常有太驚喜的感覺。不過呢,這裡面很進步地夾帶了一小間限制級的展覽間,入口處還立了一個小牌,說裡面的作品可能不適宜小孩,請家長自行斟酌等等之類的。
出世神韻–神秘卜湳文明遺跡特展, 涂維政個展 當代藝術館 2003.08.08-09.28 下午亂晃經過當代藝術館,進去溜達了一下,看到一個很好玩的小展覽,叫「神秘卜湳文明遺跡特展」,這個藝術家大概是要諷刺最近各種過度商業化的展覽,於是自己也來弄了一個展覽,裡面就是一堆像遠古出土文物的東西,石頭、雕塑、象形文字,牆上有展覽常有的簡化的拓印圖、導覽文字、還有語音導覽、導覽手冊、餐廳、販賣部、導覽員,要不是門口有涂維政個展幾個字,再加上當代藝術館這個環境不太可能展這種東西,差點就以為是真得歷史遺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