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cago museum experience

風聞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暴龍蘇就在The Field Museum 自然史博物館,無論如何也要去逛一下,結果這博物館超乎想像地好玩,不論是空間規劃、展場設計與展品的數量都給了我全新的博物館經驗。感覺世界很大,還有好多事情等著我去體驗。

博物館裡頭到處都是遊客與來校外教學的小朋友,照說是鬧哄哄地,只是空間寬敞,天頂很高,每一間展覽室的屋頂都很高,吸納了原本該有的擁擠與嘈雜。Field Museum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參觀者的空間經驗,不單是將各種展品陳列在櫥窗裡,讓參觀者一樣一樣地看各種目不暇給的文物,而是在恰恰剛好,不會被這重複觀看的模式弄到無聊的距離,擺出各種可以觸摸的實物、可坐下來觀賞的解說影片或遊戲,展場的空間也往往搭配展出內容搭建實景,讓參觀者進入文化脈絡裡,在脈絡裡呈現文物,參觀動線是上上下下爬進爬出的,非常有趣。

譬如說博物館常見的杯碗瓢盆等文物,如果只是擺在各種櫥窗裡搭配解說文字,觀者只能看見器物的形制與紋飾,但是感受不到這些器物的材質,以及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何被使用的。在這裡,譬如說正在展出的埃及展,展場入口就設計成一個兩層樓的金字塔,可不是象徵式地虛有其表的金字塔喔,參觀動線就像走在金字塔狹窄的隧道裡,展品沿著牆面擺放,走在裡頭,每個人都好像是進到古墓的探險家,在牆壁上看到盜墓者留下的文字,以及他們不感興趣而沒帶走但有高研究價值的文物散落在四周。

這金字塔走到最後要從一樓爬一個狹窄的鐵製旋轉樓梯爬到上面一個樓層,爬到頭暈,進到一個比較傳統的長方型展覽間,入門右手邊是一座橋,橋下是各種用來造紙的植物,再走過來橋旁邊停了一艘頗大的拼版舟,旁邊是金字塔的介紹,還有一條麻繩纏在上面讓人們感受奴隸拖負的巨石重量,當然根本是拖不動的。

後來又逛到一個美洲古文化展,裡面有一處搭了一片傳統屋,相連著好幾間,不是模型,不只能從外窺看,人們可以走進去,被整屋子玉米圍繞,學著當時的人坐在地上,用傳統工具處理作物,煮飯、吃東西與睡覺。另有一處是介紹各種石頭作成的文物,展品超多,每一櫃一種石頭,旁邊還有一塊石頭讓人摸,感受櫥窗裡各種文物的材質,石頭的高度很低,大概只有離地五十公分。

這博物館的展品實在多得驚人,每個櫥窗都有數大便是美的特色,而且擺得很有設計感,讓文物都活了起來。我不久後在另外一間博物館看到類似的展品,東西較少,擺放的方式與燈光的運用較為傳統,同類的文物不見同樣的趣味。還有一間展覽間擺了一大片的高聳巨大的圖騰柱,大約有十來隻,直通屋頂,頗為壯觀。

另外又去參觀了一間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這個美術館收藏了大量的歐洲繪畫,包括為數頗多的印象派畫作,很多只在書本中看到的繪畫都出現在這個博物館了。不過因為沒有人教,我對繪畫的感受不深。看起來這些博物館都很重視學習的功能,到處可見館員帶著一堆小朋友解說,這解說不是直接告訴你答案的解說,館員只問問題,譬如說你覺得畫中這個人心情如何、你覺得畫面中的人有什麼關係、發生了什麼事等等,隨便一個問題都有一堆人搶著回答。另外還看到有人帶著全套繪畫用具直接在裡面對著畫臨摹,倒是新鮮。

就像這次在芝加哥聽到Salman Rushdie的演講,其中有一段提到博物館經常可以給作家帶來靈感,帶寫作者進入某個過去的時代,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他提到某個寫作老師曾對他說,只有當你感受到人物自己開口講話了,才能下筆寫作,博物館就有讓人物活起來的功能。看著這些在博物館出沒的小朋友與大人們,還有如此重視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的運作,心想要是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被世界知名的名畫圍繞,不知會是什麼感覺。

提到Salman Rushdie的演講,由於此人的博學,處處引經據典,三不五時調侃或挖苦人,魅力十足,全場笑聲不斷。但這演講對我來說有點難度,要很熟悉許多國外文學作品的原名跟作家的原名還有各國重要博物館名稱才能抓到笑點,而且個人因為太興奮而不專心就更聽不懂了(哈)。我只記得他提到很喜歡某博物館的天花板掛了一隻鯨魚骨頭,感覺好像在博物館看見Moby Dick,另外說他兒子跑去某紐約某博物館看他最愛的恐龍,才發現侏儸紀公園的恐龍都不是侏儸紀的,結果寫信去給作者,對方只回說,oops!

另外有一段他提到某英國博物館的經驗很有趣,說是去過英國一個不對外開放的博物館,目的是用來作為訓練警察的教育用途,裡面擺的都是殺人的武器,也就是說在電影裡面什麼諜報劇看到的各種奇特的武器都是真的。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曾經奪過至少一人的性命。也有這種博物館的。

因為時間不多都只能逛一點點,很可惜也很浪費錢。去芝加哥當觀光客的話可以買CityPass,可以省點錢。不過沒有Art institute,據說是經濟規模不夠。很多城市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