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rip to Washington DC
幾年前第一次聽說有Smithsonian博物館群的時候很是嚮往,真得去到那裡,卻是另外一種感受。在前往博物館的途中,經過好幾個巨大無比的政府機關建築,常常一個建築就佔了一整個街區,從旁邊走過,像是走在綿延不絕的銅牆鐵壁邊,令人窒息。於是乎,林立街頭販賣熱狗、pretzel與歐巴瑪紀念品的貨車,顯得特別有生氣。
自然史博物館有一間滿是寶石與礦物的展間,琳瑯滿目,才知道鑽石原來有各式各樣的顏色,貓眼石有直線十字跟星形的,而黃金也有各式各樣的。有個介紹各種岩石的展間我蠻喜歡的,裡面給人家摸的石頭都比兩隻手還要大,可以用整隻手掌去感受那顆石頭,很有臨場感。
另外有個展版上畫了一些當地的著名的建築地標,按了代表某種岩石的燈,那些建築物就會發亮,就可以知道那些建築的外牆是哪種岩石,有些地方可能是剛剛才經過,所以有種頗為切身的感覺。旁邊還看到一個有趣的典故說,華盛頓紀念碑塔頂有一層鋁塊,現在鋁既便宜又普遍,在興建的十九世紀當時卻是非常昂貴的金屬,原來是因為當時還沒有把鋁從岩石上大量分離下來的技術,使得它非常稀有。所以說一件東西的價值不只取決於它的本質,周遭的條件也是很重要的。


抵達Holocaust博物館的時候,剛好有一群學生也要入館,有點興奮的小喧嘩,門口的警衛很嚴肅地說,”這裡是Holocaust Museum,放尊重點,要講話就小聲點,要碼就乾脆閉嘴”。頓時全部的人都靜下來,果然進去以後也是非常安靜。這裡訴諸情感的展示尤其觸動人心,像是有一面四層樓高的塔樓,四邊滿滿地都是猶太人的照片,男女老幼,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居家的戶外的,有個人照也有家族合照等等,在歷史事件的描述之後,你看到一張又一張活生生的面孔。有個走道邊邊都是鞋子,堆積如山成千上萬雙一樣的鞋子,似乎還有種奇怪的味道傳出來,我走過去,不忍張望。有個展間則是滿滿的剪刀、梳子、鏡子等,樣式簡單,堆起來黑壓壓的一片,那是他們逃難時攜帶的日用品。我感覺透過這種鄰近性去想像它們原來的主人,甚至是比看著他們的照片還要震撼。
國家藝廊我也去了,不太了解裡面的動線,總覺得是個像迷宮一樣的地方,一間走過一間,好像在看蘇古諾夫那部叫做Russian Ark的電影,滿坑滿谷的寶物,不知身在何方。裡面有個荷蘭畫家Jan Lievens的展覽很不錯,畫的是一些市井小民與他們的生活,我喜歡這種暗暗的色調跟表情生動的人物肖像勝過以風景為主的印象派多許多。剛剛為了查畫家的名字去國家藝廊的網站看,發現網站上不僅有畫作還有導覽手冊跟podcast,真讚,說實在這些東西完全不會阻止人去參觀美術館,因為數位檔案只能看到構圖,那油畫的色調真不是電子檔可以複製的。
就像我此行看到最喜歡的一個展覽,是American Art Museum裡的”Georgia O’Keeffe and Ansel Adams: Natural Affinities”,之前剛好不小心聽過這個展的podcast,那時候也沒想到有天會看到,所以碰巧看到的時候真是很開心,一個用畫筆一個用相機,呈現有些類似卻有有些不同的風景。
另外是國家藝廊旁邊有個雕塑公園,不大但是有一些有趣的雕塑,譬如這個房子,走過去都有點詭異的感覺,有點平面又有點立體,一開始我還不知是哪裡怪,後來第二次經過的時候,才發現它其實是凹進去的,但我之前來得時候卻一直以為是平面或是突出來的。
最後再來貼一下電影裡面常常看到的華盛頓紀念碑,原來它那麼大…
雖然看起來我好像去了很多地方但其實每一站都很近,也都只有短短地停留,這個城市因為有太多銅牆鐵壁還有太多希臘柱子跟圓頂的關係,比起來覺得台北比較好。那些希臘柱子與古典雕刻等也像是很容易壞掉一樣,到處都看到工人在整修,不曉得有沒有哪一天是所有的建築都沒有工人在整修的時候。也不曉得是不是天氣的關係,想到去年夏天在芝加哥一切是那麼怡人,那河、那橋、那商店街、唱片行跟玉米大樓,還有費爾德博物館是那麼好玩,這一次,去了回來了,沒有什麼感覺,提不起寫字的勁,嗯,要不是因為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