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
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 時報2003 15歲是適合離家出走的年齡,在那之前太早,在那之後又太晚了,於是少年出發到遙遠的南方,少年說,再不走自己會被磨損的越來越厲害,會變成不是自己的那個模樣。自己是什麼呢?如果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抽掉,沒有名字、職業、身份、朋友、家庭、甚至是情感與記憶,那剩下來的那個空空的軀殼就是純粹的自己了嗎?
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 時報2003 15歲是適合離家出走的年齡,在那之前太早,在那之後又太晚了,於是少年出發到遙遠的南方,少年說,再不走自己會被磨損的越來越厲害,會變成不是自己的那個模樣。自己是什麼呢?如果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抽掉,沒有名字、職業、身份、朋友、家庭、甚至是情感與記憶,那剩下來的那個空空的軀殼就是純粹的自己了嗎?
曾經在某個介紹文溫德斯的文章裡看到小津安二郎的名字,因為想看看這個影響溫德斯至深的日本導演拍的片子,找了最有名的《東京物語》來看。看完的感覺很失落,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不知道如何能夠挽回那些終將逝去的美麗時光,那些人與人自然和諧的溫情,那些緩慢從容的生活步調。然而,更困擾的是,我總覺得受到溫德斯影響下去看的小津沾染了某些我對溫德斯的看法,那感覺就不純粹了。文溫德斯剝奪了我欣賞小津的樂趣。 於是我只能去看溫德斯拍的《尋找小津》。這真是一部情感真摯的紀錄片,不論是拍攝的出發點,與影片所呈現的內容。溫德斯於小津死後二十年帶著攝影機來到東京,由於小津的電影總離不開東京這個城市,他試圖藉由在這個城市裡遊蕩的方式,去感受當年小津所在的這個城市,用小津最喜歡的焦距50mm的鏡頭,拍小津電影裡的街道、火車,經常在小津電影扮演父親的笠智眾與小津的攝影師厚田雄春兩人對於小津的情感把觀眾的情緒帶到最高點,最後電影在《東京物語》的父親搖著扇子若有所失卻亦顯豁達的午后作結。 電影有那麼點羅蘭巴特《符號帝國》的味道,柏青哥、空中高爾夫球場、東京鐵塔、製蠟場、迪士尼樂園、和小津的墓碑,墓碑上什麼都沒有,除了一個「無」字以外。
幾個同學都大力推薦《陰陽師》跟《百鬼夜行抄》,但這漫畫像是不太熱門,常去的幾家漫畫店都沒看過,大概是鬼月靈感比較強,給我瞄到了,原來這種一點都不恐怖的漫畫也被擺在鬼怪漫畫區去啦。
Roland Barthes, 《L’empire des signes 符號帝國》 北京:商務印書館 符號帝國是巴特旅遊日本所寫的符號學觀點的小書,藉由觀察日本生活文化的各個細微層面,並比較東西文化的異同,來思索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的繁體字版叫做《符號、禪藝、東洋風》,台灣商務已經絕版,不小心在圖書館瞄到這本小書,驚喜之下開始了我第一本簡體字書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