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
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 時報2003
15歲是適合離家出走的年齡,在那之前太早,在那之後又太晚了,於是少年出發到遙遠的南方,少年說,再不走自己會被磨損的越來越厲害,會變成不是自己的那個模樣。自己是什麼呢?如果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抽掉,沒有名字、職業、身份、朋友、家庭、甚至是情感與記憶,那剩下來的那個空空的軀殼就是純粹的自己了嗎?
希臘神話裡有個手藝高明的雕刻家Pygmalion,他根據自己心中理想的圖像雕出一位栩栩如生的美女,最後愛上了這個的雕像,《海邊的卡夫卡》裡少年的父親正好也是個享譽盛名的雕刻家,在父親巨大的身影下長大的少年,極力擺脫父親在他身上遺留的各種斧鑿痕跡,要找到自己,少年不僅要獨自一人走入森林,赤裸裸地地面對自我,他還必須要親手將父親殺死,才能重生,很明顯地故事來到鐵約翰的神話,少年在追尋自我的路上因為無可抑制的慾望犯了錯,他愛上了自己的母親,然後比依底帕斯王更慘的是他不僅殺了父親與母親交合還與多了個與姊姊交合的戲碼。
少年最後沒有留在安樂鄉當中,他帶著責任回到現實的世界面對真實的人生,就是薛熙佛斯推石頭的故事吧,現實世界裡總有些責任必須要去完成,沒道理的。只是你要記得這個世界遠比你能想像的大,神話的隱喻既能包含所有存在的事物,卻也不能解釋所有獨特的存在。
這書處處是神話,希臘神話聽過一些,日本神話就沒聽過了,但老實說看這種碎裂神話拼貼感覺還挺怪的,不是說有個遠古時代原本只有男男、女女、男女三種性別,因為生活得太愉快太滿足了被神妒恨而用雷一刀劈成兩半,使得人一生中必須不斷地尋找失落的另一半讓自己完整的故事嗎,我覺得這書倒是被劈碎成好幾塊,一邊讀一邊收集它四散的魂魄,直到最後一頁卻仍覺得好像還有好幾塊掉在路上,拼不成一個完整的中心,又或者已經都收集完成了,但遺失了催化劑,無法把大夥兒融在一起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