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店 Dough: A Memoir
在圖書館翻到《小店》的時候,手上本來拿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隨便翻兩下看到幾個關鍵字:麵包店、移民、天上掉下的錢、模糊不清的回憶,然後利瑪竇就出局了。麵包店的回憶錄不曉得為何那麼誘人。
在圖書館翻到《小店》的時候,手上本來拿著《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隨便翻兩下看到幾個關鍵字:麵包店、移民、天上掉下的錢、模糊不清的回憶,然後利瑪竇就出局了。麵包店的回憶錄不曉得為何那麼誘人。
幾個月前摸到了一顆壽山善伯石的印石,當物主把它從盒子裡拿出來交到我手上,瞬間掉到一百年前,心想,假如我是以前的文人,應該少不了弄幾顆這樣的石頭在家裡,只是撫摸著一顆小小的帶有粉紅色紋理的龍型雕刻就可以自娛好一陣子。是這個觸感讓我發現了《琥珀眼睛的兔子》這本書。
Patti Smith在Just Kids寫她和攝影師Robert Mapplethorpe自1967年相識至1989年後者過世期間,兩人從默默無聞的窮困創作者,他們如何相濡以沫,到逐漸在藝術界取得名聲的過程。關於兩人情誼的部份我想終究只有當事人能夠了解,書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兩人住過的雀兒喜飯店(Chelsea Hotel),還有對於紐約藝術圈的描繪。
小時候曾經給鄰居阿姨抱出去玩,出了門才曉得,原來同行還有一位男士,那天是站在偉士牌前面被載到澄清湖划船。雖然年紀還很小,倒也很快意識到這應該是一次約會,不過划船對當時的我是新鮮事,所以不介意當電燈泡,至於划船之餘去了哪裡,講了什麼話,則是完全沒有印象了。多年後想起來,總覺得無法理解,約會帶個小孩不礙事嗎?然後最近在詹宏志的《綠光往事》看到他小時候有阿姨去約會帶他一起去的事,才曉得原來這是某個年代青年男女頭幾次約會的模式啊。
我喜歡搖滾樂團的故事,在那裡,人不會老,似乎人一旦被那幾個音符沾上,就可以永保青春。最近閒暇的時間都在看《披頭四 ─ 艾比路三號的日子》(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My Life Recording the Music of the Beatles),是 Geoff Emerick 的回憶錄,他在1966年成為披頭四專輯的錄音師,那年他19歲。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洗碗工的書,叫做《洗遍天下》,作者洗碗工彼得大學念到一半不念了,為了實現遊歷全國的夢想,展開了在美國五十州洗碗的旅程。洗碗工的薪水不高,工作環境不優,但是這個行業容易進入,到處都需要人洗碗,可以吃盤子裡的剩菜,更棒的是可以隨時走人,所以洗碗工彼得就這麼洗了十二年,儘管生活拮据,也真的走遍全美各大小城鄉。
失敗只屬於成功的人,因為失敗的人沒有機會談論失敗。Paul Auster的Hand to Mouth(失意錄)是一本自傳體的小書,描述他20-30歲間成名前各種打工經歷,遇到的人,以及後來為討生活所苦的困境。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關於失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