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吧!男孩
從網芳看到這部片子,非常好看,看著小朋友練到哭,哭玩完繼續練的樣子,一邊覺得真可憐,一邊又邪惡地覺得可憐得很可愛。很喜歡導演跟小朋友對話的方式,像真正的朋友一樣的聊天開玩笑,至少對我來說那是難度很高的。
從網芳看到這部片子,非常好看,看著小朋友練到哭,哭玩完繼續練的樣子,一邊覺得真可憐,一邊又邪惡地覺得可憐得很可愛。很喜歡導演跟小朋友對話的方式,像真正的朋友一樣的聊天開玩笑,至少對我來說那是難度很高的。
 
			
		在Wooster Collective看到一段有關街頭藝術家Blek the Rat的紀錄片Blek Le Rat – Original Stencil Pioneer片段,覺得影片拍得蠻有風格的,於是開始了我的搜尋之旅。
《山村猶有讀書聲》,好可愛的電影。故事是關於一位法國偏遠山區的國小老師與他十三位大小學生的上課情形。起初不曉得是紀錄片,只覺得這些小小孩的神情太自然了,完全不像在演戲,有一段是老師帶著JoJo朗讀,讀到一半JoJo忽然抬起頭來看前方,發起呆來,老師說,「你是要看那邊還是要讀書。」小孩才興高采烈地回過神來,繼續讀書。由於這跟我家隔壁的小孩沒辦法專心又可愛到不行的神情實在太像了,忍不住去網路上確認了一下,原來真有其人其事。
上週跟I, Claudia一起看的加拿大紀錄片,探討的事件是有三個人在其中一人帶領下把一隻貓活生生的殺死,並用攝影機拍了整個過程,但似乎是過程出乎意料,那隻貓最後在漫長的凌虐下死亡。
《最後的顧客》是一部紀錄片,紐約一間溫馨的小百貨店因為都市重劃,所在的大樓面臨拆除,已有百年歷史的小百貨店,已經是當地社區人民共同的生活經驗,尤其是經營的夫妻待人友善,與街坊鄰居關係良好,決定停止營業後,所有的人都相當不捨。結束營業當天,許多鄰居來做最後的採購,大家哭成一團,紛紛說著這個小店帶給他們的回憶,以及它的存在與他們生活的關係,場面一片溫馨,有客人感嘆著,到後來只會剩下一些高級的消費場所,這些真正的好店一個一個都消失了。
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Germany / Mongolia 2003 戈壁,海拔1580公尺,夏天最高溫攝氏45度,冬季最低溫零下45度,不時狂風大作,最強風速達每小時90公尺,常有動物死於狂風,人口密度一平方公里2.5人,少雨,居民仍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近來也面臨少部地區開墾迅速,外來文化入侵,不願繼續傳統游牧生活的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
《海洋熱》很好看。特別之處在於看到台灣年輕人的輕盈。也許有人練習總是遲到、有人練習不足總是出槌、有人蠻不體貼的騷擾鄰居安寧、有人沒錢也要借錢來玩音樂等等看起來像是草莓族不負責任的行為,然而在那些自我的、玩耍的、蠻不在乎的表面下卻也隱藏不住每個人的認真與成就夢想的執著。這一輩的年輕人有這一輩人的苦惱,但無論如何已經和長輩們那一種必須全心全意、不可兒戲的,信仰愚公移山那種愛拼才會贏的價值觀已經漸行漸遠了。
曾經在某個介紹文溫德斯的文章裡看到小津安二郎的名字,因為想看看這個影響溫德斯至深的日本導演拍的片子,找了最有名的《東京物語》來看。看完的感覺很失落,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不知道如何能夠挽回那些終將逝去的美麗時光,那些人與人自然和諧的溫情,那些緩慢從容的生活步調。然而,更困擾的是,我總覺得受到溫德斯影響下去看的小津沾染了某些我對溫德斯的看法,那感覺就不純粹了。文溫德斯剝奪了我欣賞小津的樂趣。 於是我只能去看溫德斯拍的《尋找小津》。這真是一部情感真摯的紀錄片,不論是拍攝的出發點,與影片所呈現的內容。溫德斯於小津死後二十年帶著攝影機來到東京,由於小津的電影總離不開東京這個城市,他試圖藉由在這個城市裡遊蕩的方式,去感受當年小津所在的這個城市,用小津最喜歡的焦距50mm的鏡頭,拍小津電影裡的街道、火車,經常在小津電影扮演父親的笠智眾與小津的攝影師厚田雄春兩人對於小津的情感把觀眾的情緒帶到最高點,最後電影在《東京物語》的父親搖著扇子若有所失卻亦顯豁達的午后作結。 電影有那麼點羅蘭巴特《符號帝國》的味道,柏青哥、空中高爾夫球場、東京鐵塔、製蠟場、迪士尼樂園、和小津的墓碑,墓碑上什麼都沒有,除了一個「無」字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