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rip to the Netherlands 1: quick note

疫情後首次出國,去了荷蘭。由於交通方便,外加太陽下山得晚,總共踏足20個城市/村/鎮,包含大小博物館27間,以及庫肯霍夫花園,跟阿姆斯特丹城市卡有包含的This is Holland跟Haarlem遊船。除了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以外,所有博物館的展覽跟接待人員都很棒,連應該要很兇的警衛普遍都很友善,展覽主題多元,很多提供語音導覽,有些還有中文。

雖然沒有非常新穎的展覽方式,但透過很有誠意的解說文字、手板、導覽手冊、互動影音,提供了許多對參觀者有用的資訊。而且很多展覽都會加入一些類似轉型正義的內容,讓人在認識風車工廠、大航海時代的同時,也會特別著墨於織工、漁民、船工、海外奴隸等老百姓的處境,這些展覽常常都讓我在離開的時候心裡覺得,真好玩。

個人私心最愛的有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Frans Hals特展,我本來就喜歡他的作品,他的人物肖像充滿動感,捕捉人們細微短暫的面部表情,好像攝影作品所謂的決定性的瞬間,而且有種鬆弛感,許多帶有笑容,很有感染力,看著心情也會很好。有笑容的肖像畫在當時算是創舉,而現在拍照微笑是再尋常不過的事。導覽也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有很多的描述,人像畫一般是有錢人出資請畫家來畫,夫妻各畫一幅,男左女右掛在一起,而不是兩人同框,不過展覽有一幅例外,因為男的原先就畫了一幅朝左看的肖像畫,婚後夫人的畫就往右看,變成男右女左。這些有錢人的服裝會有一種很華麗的蕾絲澎澎領,英文叫做Ruff,畫中有的男士領圈是往下垂的,原來這在當時是比較前衛時髦的款式。當時也流行一堆群人合資請人畫,譬如林布蘭的夜巡,Frans Hals住在Haarlem,有一次接到阿姆斯特丹一個民兵團的委託畫團體畫,結果往來兩邊費時費力,有些人還都不來,搞了三年畫不完,後來要求所有的人去Haarlem給他畫,結果民兵團改找其他阿姆斯特丹的畫家來完成,所以這幅畫左右兩邊明顯就是不太一樣。以現在的交通往返兩地很容易,差點忘記17世紀交通跟現在很不一樣。也有別的畫是找其他畫家合力完成的,譬如有一幅很像是水果攤的女人,那些很精緻的水果就是請擅長靜物畫的畫家來完成的。旁邊貼的這張圖叫Malle Babbe,描繪一名可能有精神疾病的女性。

我的第二名是Eye Filmmuseum的Véréna Paravel and Lucien Castaing-Taylor的紀實影像展覽。他們拍攝的主題都很特殊,同時又有一種美感。有一部Sheep Rushes是關於加拿大山區的牧羊人跟羊群的故事,畫面中有牧羊人接生小羊、羊群過河、羊在山上行走等等,讓人怵目驚心,也讓人入迷。還有一部Leviathan是關於在漁船上作業的畫面,他們把攝影機綁在漁船的每個角落、漁網等等,所以會看到各種不同的角度的影像,譬如大量撈捕上來的魚在船的甲板上隨著浪左右擺盪,或是漁民把魚頭一一切掉造成整個船上血流成河,被丟棄的部分最後飄到海上。其牠的影片也很特別,要不是時間太晚了,不然真的會很想一直看下去。

第三名是在Hoorn的蒸氣火車博物館搭乘到Medemblik的蒸氣火車之旅,以前對蒸氣火車沒概念,吸過這種煙味,還被煙煤噴得滿臉以後,可以充分體會它可能造成的空氣污染。這臺車配有一個信號員,每到一個路口就要爬下去,有時操控機械,有時候揮舞旗子示意大家停車,看他爬上爬下很忙的樣子也是很有趣。

其他有好的博物館有時間再補充,我最想寫的是其實是最後一名,而且是落後很多的梵谷博物館。梵谷博物館主要展出梵谷各個時候不同的畫作,能夠了解到梵谷不只一般人比較熟悉的那些色彩鮮明的作品,他還嘗試過很多不同主題跟色調,但是比較有名讓人直覺會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這裡並不多見,反倒會給人一種畫成這樣怪不得生前窮困潦倒的印象。我沒有另外花錢租語音導覽,現場的解說資料不多,讀了一些覺得索然無味,反倒是有三層樓有賣店,外面也有一個大賣店,看了讓人生氣。只顧著賣東西,沒有想要做一個好展覽,規劃一個合理的動線,真是莫名。

另外一件跟商業化有關的事。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很自然地看到許多舊時的磁磚,自然也對古董賣店類似的產品感興趣。我先是在Zaanse Schans買了一塊接近50歐元的手繪古董磁磚,後來在國王節那天在Hoorn的市集遇到一個婦人賣裱木框的舊貨磁磚裝飾,一件只要2歐元,雖然看得出來跟手繪瓷磚相比沒有那麼有價值,但2歐元還是超級便宜。後來在Delft的紀念品店看到荷航在80年代發給商務艙觀光客的復古小磁磚覺得有趣,一個賣9.75歐元,結果我在Dodrecht的舊貨店看到一個不到3歐元。最後一天回到阿姆斯特丹,住的地方附近剛好有舊貨店,發現別地方只擺了十多塊的這類磁磚,這邊大概有上百上千塊,而且品項花色齊全,只是價格果然也是觀光景點價,Dordrecht賣8歐元,這邊可以賣到45歐元。突然間,我對這些舊磁磚的愛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