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霞》
雲門舞集今年的新作《霞》很好看,有一種結構乾乾淨淨,所有東西包括舞蹈、聲音、服裝、燈光、影像等等都剛剛好的俐落感。雖然說回家後才發現節目單裡描述的霞好像是說舞作反應不同舞者的不同心境氣質或生命狀態,如七彩霞光互相輝映,但是我自己實際在看的時候覺得是別的東西。但無妨,作者已死,隨便寫一下。
從第一支獨舞開始,我就想起了winamp。這是一款90年代末期的電腦mp3播放器,它有一個視覺化的面板,點開的話,一邊放歌,一邊就會出現搭配音樂的數位動畫,現在youtube還找得到,像這樣。因為《霞》使用的音樂太過突出(清水靖晃改編自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用的是薩克斯風),舞者的肢体跟音樂的節拍對得太好,就很像舞者是在為音樂服務,像音樂的載具,音樂的視覺化版本,用身體演繹出不同曲目裡傳達的各種情緒,彷彿可以在舞者的身上看到音樂一樣。那時候一邊看一邊還在想說,鄭宗龍真得對聲音很感興趣,《十三聲》讓舞者用喉嚨發聲,《定光》讓舞者用身體發聲,《霞》讓舞者用無聲的肢體表現音樂,尤其這一場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道具是舞台上的小音箱,透過移動音箱到不同的位置,使得音樂乎近乎遠發出不同的聲響,應該都是反應出對聲音的探索。
我喜歡每一個段落,那跟只是聽音樂的感覺又不太一樣,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組曲的小步舞曲。音樂節拍比較慢,而且很規律,一名舞者在其它幾個舞者的協助下,在他們身上爬來爬去,爬來爬去,看舞者顫抖的身體我都會擔心他會不會不小心沒踩穩滑坡,過了很久他還在爬,時間一長有一種痛苦的感覺,會讓你想到去年五月那段整天在家的時候,一點一滴的鬱悶積累,不知何時會結束那種慢火中燒的感覺,越聽越痛苦。另外還有一段舞者一步步滑動如浪潮的,搭配影像意象非常鮮明,以及一小段有舞者隨著機車催油門的聲音往前衝的我也很喜歡,不曉得是專輯裡面本來就有的聲音還是另外錄的,這個很台灣很有個性很有共鳴。
今年才四月就看到《臨暗15+2》跟《霞》這樣的演出,應該已經算得上是還不錯的一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