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ade de Deus
Cidade de Deus, City of God, 無法無天, Brazil 2002
去年金馬影展第一次看這部片,電影結束時,伴著輕快的森巴音樂,我在黑暗中激動地豎起兩隻大拇指,接著一片掌聲從後方蔓延至全場,我想當晚所有的觀眾都跟我一樣,帶著滿足進入夢鄉。
它不只是另一部述說黑幫火拼、少年暴力的故事,它是一部沒有明星、沒有英雄、沒有名導、沒有俊男美女的巴西電影。兩個小時的電影,三十年的故事,講政府錯誤的住宅計畫、幫派販毒的嚴密科層組織、大小幫派、警察、與媒體間的緊張平衡、暴力的冤冤相報、攝影記者的良心、以及美好生活的嚮往,沈重的題材、極端暴力、畫面上數不清的屍體,本該是讓人不舒服的,卻獲得了觀眾一致的肯定,我為它喝采,為的是嚴肅的社會議題可以拍得這麼「好看」,獨立製片可以不必緩慢到令人昏昏欲睡、不必再故弄玄虛曲高和寡。
天主之城位於里約熱內盧,六零年代當地政府為了吸引觀光客,透過蓄意縱火的方式毀去海灘附近貧民的住家,被鼓勵遷入天主之城,那裡沒瓦斯、沒電、沒有連外道路,惡劣的居住環境,政府高官眼不見為淨,貧民區為黑幫把持,電影改編自一位當地長大的作家所寫的七百多頁的小說。
作為一部電影,到底片子裡再現了多少真實,或者多少真實是被排除的,都是可以質疑的,但我喜歡本片說故事的觀點。透過鉅細靡遺地描述毒梟公寓數度易主的過程、販毒組織的運作方式,這裡,我們看到歷史軌跡,我們看到一個黑幫老大「養成」的過程,不再如大部分商業電影把故事鎖定在幾個主要角色上,而所有事件的原因始末皆圍繞在這幾個角色的個人所作所為之上,不論手上沾了多少鮮血,我們看不道任何真正的反派,與真正的英雄,即便是故事的敘述者,一個上進的、尋求高尚方式脫離天主之城的年輕人,機緣巧合下當了攝影記者,卻發現他終究是離不開天主之城的,因為是這個城、這裡的犯罪,讓他得以找到工作、賺到錢、可能未來還有機會成名、過不錯的生活,他靠著販賣他家鄉的罪惡換取來的。
這恐怕也是導演自己的反省,一個中產階級的廣告片導演,來到貧民區拍貧民的生活,好似一個文明地區的使者來「解救」野蠻地區的人民脫離苦海,正當性上本是說不過去的,此外,若這樣的社會問題確實存在,拍這樣一部片子除了滿足製片公司的荷包,讓導演一夕成名、獲得下一部電影的資金,到底能改善多少當地人的生活?搞不好只當地使得更惡名昭彰?
換個話題,來說說片子幾個漂亮的鏡頭如何做轉折吧。一開始Rocket傾著身子捕捉那隻被追殺的雞,三百六十度鏡頭轉回原點,變成七八歲的他站在球場上準備接球,四周的顏色呈現溫馨的黃色調。六零年代的故事發展到他第一次看到攝影師來到社區拍攝Shaggy的屍體,暗自羨慕攝影師的職業,他走著走著,走出了鏡頭,下一景便換到了色彩繽紛的七零年代。像Banny死後兩方的人馬的叫陣也是,鏡頭完全在一條軸線上拍攝,只是端點的兩方不斷地置換,上一秒A跟B說,去找C說XXX,下一秒A的位置已被C置換,變成B與C的對話,在下一秒B被D取代,變成C與D的談話,再加上分割鏡頭,兩方同時進行,一快一慢、一邊有聲一邊無聲,感覺還真是緊湊無比,看得到其他片子的影子,也許吧,但呈現出來的感覺卻絕對是新鮮的!
有人說這電影有些地方「很好萊塢」,好萊塢電影是很好看的,否則不會吸引那麼多人來看,跟好萊塢學學說故事的技巧是必要的,只是它必須要像好萊塢出品的好電影那麼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