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Lepage / Ex Machina – Courviile 庫維爾1975
上週末第一次在臺中歌劇院看戲,獻給了《庫維爾1975》。雖然導演一向是品質保證,行前還是免不了擔心看人偶表演會看到睡著。幸好是非常好看的表演,透過舞台設計、投影、人偶與真人穿插表演,兩個多小時沒有冷場,不停地換幕,而且極度流暢,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庫維爾(Courviile)原本是加拿大魁北克郊區的小鎮,1976年被併入魁北克市,成為一個消失的名字,這裡有一個著名的瀑布,也是故事裡經常出現的場景。故事主要的場景是西蒙的地下室的房間,他是一個17歲的青少年,父親過世兩年,骨灰還在房間的牆上,房間裡經常有蝙蝠出沒。有個關係不好的叔叔搬到家裡(有哈姆雷特的元素)。經常和他一起殺時間的,一個是愛慕他的女性朋友,患有躁鬱症,另一個是一名身材健美的男性友人,因為救過他而成為朋友並教他攀岩。
故事不只呈現了青少年內心的壓抑與陰影,對外表的在意,以及情竇初開的心理狀態,也讓我們看到小鎮當時的氛圍、政治與社會狀態,包括冰上曲棍球、選舉、電視塔的建造、法語區居民面對強勢英語環境的衝突,還有一隻在路上追著人跑吼個不停的狗狗,形成了一個很立體的故事,讓人會對加拿大產生興趣的故事。舞台像是一個充滿各種機關的百寶箱,不斷變化的場景非常眩目。有一場人偶游泳最後探出頭來的場景,理智上告訴我水裡的部分是投影,但太過逼真還是會忍不住懷疑,還有一幕長布被洗衣機迅速吸走的場景,彷彿可以聽到周圍的人都倒抽了一口氣。
舞台上的人偶沒有表情,透過1-3個穿著黑衣的操偶師操作,只有一名穿著囚服的演員,有時候是說書人,有時候是人偶的配音,有時候是主角或父親的化身,代替人偶演出,在這些身分轉換間毫無違和感。據高雄場演後的舞台參觀活動的說明,人偶的頭可以拔下來,以便快速更換人物,而道具為了搬運方便,很多時候是做成有點梯形的狀態,增加透視感,所以只要薄薄的,從觀眾的角度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物件。
演出以外,蔡奇璋老師的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包括觀眾問題跟導演的回答與翻譯,整體都非常流暢,導演很會回答,講得很好,翻譯也很順,共同造就了一個美好的觀賞體驗。其中講到加拿大法語區所處的一個認同問題特別有意思,說到加拿大一般被認為是一個與美國文化很接近的地方,但仍然是大英國協的一員,錢幣上印著女王的頭像,但是他們講法文,所以仍然處在一個認同仍然在持續形成的過程。回頭望向臺灣的狀態,讓人很有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