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道州民
最近為了查資料從舊書讀到許多故事,覺得好像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好像回到小時候在別人家賴著不走只為了把成堆的故事書看完的年紀,所以連續幾日坐在桌前,被故事吸引著,哪裡都不想去,哪裡都不用去。白居易的《道州行》就是這樣發現的,原來古詩不只抒情,還有這麼有人道關懷的:
白居易 道州民
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任土貢,寧若斯,不聞使人生別離,老翁哭孫母哭兒。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頻詔問。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吾君感悟璽書下,歲貢矮奴宜悉罷。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
(大意是說道州這地方因為水土的關係有很多侏儒,因為奇異常被當作矮奴進貢,成為地方特產,不僅失去個人尊嚴也被迫與家人離別。不過自從陽城來道州當官,就不再進貢矮奴,被質問的時候他說,根據六典書,只能進貢當地有的不能進貢沒有的,道州只有矮民沒有矮奴,所以無法以矮奴進貢,後來也就不再進貢矮奴,當地居民為了紀念他常會以陽來為男孩命名。)
「只有矮民無矮奴」這句真是說得很漂亮,文字鏗鏘有力,提昇人的尊嚴,邏輯上也沒有破綻。
本來這篇只想寫道州民,不過剛剛聽了一段新聞廣播,一位巴基斯坦女性以宗教理由反對讓女性得以更容易申訴家暴的法律,她的理由是女性婚後仍然有原生家庭支持保護,類似家暴的事件應該由家庭來出面處理,如果訴諸法律這個女性會讓她孤立,破壞伊斯蘭的家庭價值,另一段廣播說日本的生育率嚴重低落,很大的原因是女性想要工作,但是日本的企業又有冗長工時的文化,而托育管道也嚴重不足,這使得女性很難兼顧家庭跟工作。前幾天看的故事裡有很多是背四書五經長大後來受西方教育因而面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衝突的男性,本來我只注意到現在我們老是說資訊時代變化快速然後三不五時有傳染疾病有恐怖攻擊有失業者有難民,然而會不會所有時代的人都覺得自己所處的時代所處的世界充滿了困難有各種衝突,聽完這兩段廣播以後,我突然在想不曉得在那個男人面對東西文化衝突的時候,女人們在想什麼,她們也會如廣播裡面那位伊斯蘭女性那樣反對法律介入家庭事務嗎?她們用什麼策略來面對生活環境的變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