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邊緣的旅館

hotel_bitter_sweet最近看了一本蠻有意思的小說《悲喜邊緣的旅館》(Hotel on the Corner of Bitter and Sweet),故事背景發生在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本土引發反日情緒,致使西岸的日裔居民被迫遷移到內陸的拘留營裡,原本的日本町也因此被摧毀殆盡。主角是中國移民的後代,他的父親因為在老家經歷過的戰爭而視日人為仇敵,但這個成長於美國的小孩和當時的日本小孩同處於移民者/弱勢者的位置,他們玩在一起,甚至談戀愛,於是整個故事便是關於人們在世代差異、族群與生活經驗差異的場景中所遇見的衝擊,以及如何自處與調適的過程。

故事裡的日本小孩在美國出生,她甚至不會講日文,但是在仇日行動裡,她和她的家人都成了被驅趕的對象,在日本町裡人們為了避免被當間諜抓走,紛紛把各種和家鄉有關的文件、照片都燒掉,切斷他們與家鄉僅存的連結。而故事裡的中國小孩則是被父母要求不可以講中文,希望他只講英文趕快被美國社會接納,同時又為了避免被當成日本人被欺負,而被要求戴上「我是中國人」的胸章。作者Jamie Ford的曾祖父是中國移民,可能是這個背景讓他寫下這樣的故事。

故事還有一個爵士樂的元素,關於小孩在公園裡遇到的街頭樂手,還有一場在夜總會,以及一張傳奇的唱片。在這個複雜的處境裡,音樂成了心靈的庇護所,也跨越時空聯繫著人們的感情。的確,最近因為常處於疲倦的狀態,在回家的捷運站戴上耳機都會覺得,還好我隨時有這個地方可去,一個單純的乾淨的不會被索求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