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ronicle of Anna Magdalena Bach
去光點看《安娜‧馬達蓮娜,巴哈編年紀事》之前,從介紹曉得是個形式特殊的電影,原本擔心吃不消,但幸好因為太好奇所以還是去看了,不然就要錯過這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了。
以前看過的音樂家電影都是著重在他們的私生活、心理狀態或是一些傳奇故事,但這整部片都是關於巴哈的工作與事業,沒有戲劇性的台詞,沒有角色,也沒有情結發展,主要是由他第二任太太的角度以一種平舖直敘的方式作旁白,按時間順序簡短地描述他的事業發展,從哪個工作換到哪個工作,哪一年發表了哪些作品等,中間穿插一些書信與兒女情況的描述,只有極少人物對話,大部分是由當時創作的宮廷表演場景所串起來的。
我們熟悉的藝術家故事,多是他們對於藝術有著過人的天份與堅持,過著易於常人的生活,不是偏執就是瘋狂,靠著良好的出生或是他人的資助完成藝術創作。但是這部電影裡的巴哈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像我們普通人一樣每天辛苦的工作,除了創作,也要處理一些行政的事情,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另謀出路,為了薪水煩惱,要養家,要注意生活開銷,只除了他的老闆多半是王室成員。
電影裡有一封信很有趣,應該是寫給一個潛力雇主問他是否可能代為介紹工作機會,信裡面詳細描述他當時的薪水無法支應當地的高額生活開銷,還有薪水如何受到往生者多寡而波動,因為他的音樂有一部分是為了喪禮而寫。也有片段描述到他和宗教法庭、議會之間的權利鬥爭、他如何在短時間內譜寫作品獲得普魯士國王的讚賞,還有他如何運用權力替子女安排出路等。顯然一個人留名後世,靠得不只是他的才華與創意,政治手腕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巴哈的第二任妻子幫他生了13個小孩,其中7個早夭,不曉得是否為當時一般家庭的狀況,實在很難想像不斷面對兒女死亡的心情。音樂演奏在片子裡佔了很大一部份,從這些片段可以稍微感受當時宮廷表演的場景,大風琴原來是凹進牆裡的,除了下面有腳踏板,旁邊還有圓圓的東西可以旋轉。至於音樂本身,雖然好聽,但可惜對古典音樂沒有涉獵,聽不出個所以然,不然也許會有其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