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文溫德斯 城市時裝速記 (1989) 台北光點
溫德斯電影裡面經常出現的高角度拍攝的街景,以及遼闊的城市景象,再一次讓我屏息驚嘆。觀看的同時,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了,只剩下時間的流動。影像傳遞的不只是美感的體驗,更是拍攝者對於平凡人世的禮讚,而鏡頭的距離也總是透露著拍攝者之無能於進入鏡頭裡的那個生氣勃勃的人間。當然這些影像不是這部電影最有趣或最重要的部份,忍不住反覆敘說,只因為它們總是隱隱牽動著我身體裡的什麼。
很多年前在金馬影展看過這部電影,印象中當時接近午夜,整部片在半夢半醒中度過,當時我應該連溫德斯是誰長什麼樣都不曉得,而今天在電影裡面看到溫德斯和山本耀司兩個人跑去打撞球立時會心一笑,想說還真是溫德斯電影會出現的場景。我本來還猜想,到了日本應該是會循符號帝國模式拍個柏青哥店或是大型電玩(arcade game)遊樂場之類的(XD)。
正如電影中出現了許多溫德斯特有的影像語言,這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關於山本耀司的電影,也是關於溫德斯的電影,它是關於時裝的電影,也是關於電影的電影。這部片非常巧妙地將時裝業與電影產製的經驗做類比,山本耀司多次談到服裝材質先於形式,電影溫德斯的旁白,也思考了運用傳統的膠捲攝影機與數位攝影機的異同,他用DV記錄山本耀司與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情形,他說膠捲需要精密的計算每一格的使用,也比較明顯而刻意,然而DV更為靈活能夠呈現當下,正如同時裝追求的是當代的體現。裡面有一段新店開張,為了店門口的招牌字體,山本耀司在門口的板子上反覆簽名,寫了又擦怎樣都不滿意的過程很有意思,沒錯這不用DV應該是拍不到的。
電影中穿插著膠捲與DV拍攝的影像,彷彿電影本身運用了不同的材質,有了不同的質感,呼應著山本耀司服裝裡同時兼具不對稱感以及永恆與和諧感的特殊風格。山本耀司的訪談,許多時候在電影畫面中是被放在手掌大小的小型螢幕中被播放出來,有一種電影中的電影的意味。而在小型螢幕播放的同時,旁邊可能是一本書,或是公路風景(螢幕被擺在車子的駕駛座前),或是另外一個螢幕前,這又營造出另外一種多層次多材質對比的趣味。
有個讓人焦慮的地方是,對比用完整畫面呈現山本耀司訪談的影像(背景是一望無際的城市,遠方的鐵塔一半浸在夕陽的光暈裡,那光線真是太漂亮了),這些放在小螢幕中的DV影像,讓觀眾明顯地感受到記錄者的存在,並且產生警覺心,這是經過記錄者剪接詮釋的山本耀司。然而完整播放的時候,我們則是完全忘記記錄者的存在。
巴黎時裝發表會的工作後台也是非常迷人的畫面,鏡頭先是帶到鞋子,一排又一排的鞋子,然後是滿地各式各樣的鞋子,一群一群地被放在一起,然後我們才看到衣服,才看到在一堆服裝中指揮決定出場順序的山本耀司,以及兩旁無數的工作人員。溫德斯說這有著電影初剪的氛圍,又一個時裝與電影的類比。
電影開頭從identity談起,關於它的的意義,以及可複製性對於identity的意義所帶來的轉變(IMDB有影片檔)。我對於認同的討論一向有興趣,但現下沒有能力處理,只做個記錄,先談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