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樂
週六清晨4點40分鬧鐘響起,天還沒亮,匆匆忙忙盥洗完畢,騎上摩托車來到火車站,搭上6點鐘的復興號,今天是到苗栗苑裡插秧的日子呢。
插秧的地點在有機稻場,這是山水米公司委託觀樹基金會經營的有機米推廣教室,由一個長方型玻璃盒般的單層房屋跟四周的水田組合而成,四季都有各種配合農耕時節體驗活動。春天,自然就是插秧的日子了。徒手插秧的感覺就好比拍照的人費事地進暗房回味古早的手感一樣,現在的農人都改用插秧機了,插得快有力又整齊,但是自己把手腳浸在黏黏的泥巴裡,歪七扭八卻有一番風味。
抵達稻場的時候農夫老師正揹著秧格在田裡面劃線,這是個木頭材質的大梯形農具,底邊約2.5公尺,每30公分左右就串著一個木頭輪子,農夫老師拿著頂邊讓底邊的輪子在水田裡畫出一道道線條,橫線畫完再畫直線,把水田畫得一格格的,如此插秧的時候就可以插在格子的交會點上,讓秧苗平均分布在水田裡。
下田之前要把原本種在土裡的秧苗分成一小塊一小塊擺在秧盆裡,然後就可以端著秧盆跳進水田裡去了。雖然有農夫專用雨鞋可穿,但難得有機會兩隻腳浸在水田裡,當然是赤腳下田了。一腳踩下去,才曉得原來水田裡的土比我想像中要黏細而鬆軟,半隻小腿直接沉到泥巴水裡去,移動的時候要費點勁才能把腳拔出來。
今天插的是台中在來一號,基本上就是左手抓一塊秧苗,右手拔下一小撮插到田裡去,對啦就像去拜拜的時候有好幾個香爐要插,左手拿著一堆香右手分出三根插到香爐去是一樣的道理,就這樣一腳前一腳後,沿著田上的格線從左到右插三株,再退一步從右到左插三株,再退一步,直到把三排秧苗全部插完。
插秧真得跟進暗房或是做紙模型很像,可以彎下腰來進到一個很安靜很專心的狀態,心無旁騖地重複做著一個動作,直到手邊的秧苗都插完為止,整塊田插完應該會有淨化心靈的效果,可惜我三排秧苗插了一小時才插到田中央就到休息時間了。爬上岸時每個人兩隻手兩隻小腿都粘著一層薄薄的黑泥巴,像是戴手套穿雨鞋一樣,很可愛。那些泥巴怎麼沖就不乾淨,黏在手腳指甲裡,吃飯的時候一手香香的泥巴味。
因為早上插得不夠過癮,下午又跳下去插了一小塊,直到無田可插為止。大概是一直以半蹲狀態插秧,隔天早上大腿後側有點酸痛,這是插秧行留下的一點點紀念品。
晚上去住了一間叫東里家風的民宿,是一個有三對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建築後方還有一片後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我第一次進到規模這麼大的三合院,東里家風是正廳的題字,房間裡面擺著都是傳統家具,當然也有看起來很舒服的傳統紅棉床,上廁所都要穿過飯廳到後院去才行。因為隔音不好,在房間裡面都會聽到隔壁或外面人在講話的聲音,都讓我想到以前國文課本裡面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的情景,就是要住過這種大房子才會感受那種大家庭的生活,聽民宿經理說,這個三合院原本也是到處都是門,我想應該就跟項脊軒志裡面講的各家起紛爭”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是一樣的情景。有趣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