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感…以及票根裡的記憶

一直記得2002年的金馬影展,看完創世紀,看完搖滾芭比後的滿足感,從電影院回來的路上,總以為滿足是到頂了,但隔天卻總是有更深的滿足,一波接一波的驚喜。在那之後,似乎已不再有這樣密集的滿足,影展仍然有很多好故事,但已不再能帶給我滿足。現在回想起來,到底是那年的電影正巧就是那麼好看,而且都被我看到了,還是那時正好in the right mood?

【後記】因為太過好奇,把2002年的票根翻出來看,於是恍然大悟,原來那年看了七部片有五部是這些片子,

10/31 愛情魔咒
11/05 搖滾芭比
11/09 無法無天
11/14 穆荷蘭大道
11/12 創世紀

那也難怪了,這些片子就算心情不好看了也會心情變好的吧……還有那一年也在獅子林…

收集票根這麼久也沒想到有一天會需要拿出來看當年看了什麼片,純粹是對印刷品的形式有興趣才收集的。翻看這些年的票根有一個心得,以前的電影票樣式變化多端,尤其是兩千年以前,大概是線上售票系統還不流行,每個影展都要自行印製不同的票卷,甚至有同一場影展有不同的票卷形式(想不透為什麼會這樣)。現在的電影票跟戲票只剩下兩廳院售票跟年代售票的差別。現在好像只有當代藝術館還熱衷於為不同的展覽設計入場卷,為了這個原因就要多去當代逛逛。

最好看的是1999年荷蘭影展的票根,是一個海尼根的商標,圓型厚紙板,入場是用打動機打動,漂亮極了,而且免費,雖然我完全忘了看了什麼電影。還有,1998年第一屆台北電影節是去7-11超商傳真的,每買一張票店員會發一張入場卡,票價是令人感動的一張100元,傳真紙我留了一張,但是感熱紙上面的字本來就不能久留,現在都已經淡得看不見了。哪天應該把這些票卷都數位典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