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浮生 the war (SoundDrama Studio)

莫斯科聲音劇場工作室的《戰火浮生》,全長135分鐘,有著滿滿的聲音、語言、畫面與情緒,小小的舞台上,填裝了巨大的時空,在荷馬史詩的《Illiad》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間流動,身為觀眾又不自覺地在觀看的同時也把這一百年來的戰爭投射到舞台上,整個場面顯得凌亂不已,確實有戰火煙硝四起,人們流離失所,價值觀分崩離析之感,在這巨大的場面之前,在震懾於戰爭強烈的摧毀力量之餘,藝術性的表現卻又讓人更讚嘆荷馬史詩的磅礡華美,或是整齣劇強烈的後座力。難道藝術果真如本劇一開始所談到的,是戰爭這樣的人間悲劇,成就了偉大的藝術?

如果曉得這齣劇將大量指涉《Illiad》,我想我會稍微複習一下再去,所以只有很久以前對故事的模糊記憶,不過憑藉著節目單上清楚的劇情大綱,大致可以跟得上全劇的發展以及穿梭來回的時空。劇本的時間發展是先從戰前在巴黎的聖誕節聚會大家討論戰爭開始,接著隔年發生一次大戰,然後到1918年其中一人過世,他的去世與戰事造成他朋友與家人陷入了嚴重的情緒不安與痛苦,因此求助於一位心理醫師,在心理醫師引導下進行了以心理劇場的治療,於是以扮演Illiad的故事來回溯死者的從軍歷程,戰爭如何改變他,以及他與家人朋友間的互動。原本的時間線就彎彎曲曲的,然後又附著上另一條遙遠的希臘城邦戰事,幾千的時空積累,讓整個故事的情緒更加厚實更加強烈。

不過這個劇團最突出的是他們的音樂,以往看過的劇如果有現場演奏的,不論規模大小,演奏者與表演者是往往是各司其職,演奏者即使有動作,也是類似伴奏的角色,或者只是其中的一段,但是這齣劇的表演者,似乎同時也能唱聲樂,不論是吟唱唸白或嚎叫都非常出色,而演奏者也都穿著劇中人物的服裝,一半身為表演者,一半是演奏者,雖然說這使得原本已經很滿的故事,很滿的場景更加滿溢,但是這實在是一個從來沒看過的表演方式(我想所有的觀眾都會記得有一段表演者躺在鋼琴上用腳彈鋼琴搭配悠揚的大提琴)。有一度我還在想,難道演奏者發現去音樂會的觀眾少了,戲劇有畫面的比較容易被大眾市場接受,所以非不得已必須要轉行演戲?

演出結束時因為實在太過入戲,我沒有拍手也沒有去演後座談,覺得需要再沈澱一下才能回到人世,真得是很難忘的一齣戲。雖然我覺得如果只演Illiad也許就夠好了,這樣有點太過飽滿,有些承受不了,不過這飽滿顯然也是刻意的營造,那畫面的飽滿還包括從天空上垂吊下來的衣服、人等等,整個鏡框舞台的上下左右前後空間都是滿的,而且是從頭到尾。

今年國家戲劇院關門整修,所以這齣劇安排在台藝大的表演廳演出,不曉得場地是否比較小所以整個又更擠。今天第一次去台藝大,需要在台北車站轉搭台鐵區間車,我很遜的一開始不曉得區間車可以刷悠遊卡,於是跑去投幣機買票,然後又一時有點不解在那裡稍微研究了一下,一度感覺好像去了國外旅行。在場看到一位日本女生饒富興味地在給這排投幣機照相,我也覺得這實在是很有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