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劇團機器人科倫 Golem

1927是由一位編導演員與一位動畫家合創的劇團,結果真是超級酷。機器人科倫的演出不論故事、語言、表演、音樂、美術、技術都有很好的呈現,現場有音樂演出,由演員擔綱演奏電子琴與爵士鼓,有趣又有個性,好想再看一遍(再度加深我老是覺得英國團最棒的偏見)。

故事改編自Gustav Meyrink的The Golem,講一個熱愛新奇發明的年輕人自從買到一個會聽話做事的陶土人以後,他與家人朋友的生活、關係、思考方式等,如何受到新科技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個故事不若探討新科技影響的科幻經典富有的悲劇性,而比較著重在消費社會的層面,雖然不斷演進升級的科倫是厲害得不得了的人工智慧,但在故事裡感覺就像我們手邊的各種科技產品,它們透過廣告描繪所謂的「理想生活」勾起人們消費的慾望,讓人們對某種生活方式產生嚮往,並且認為只要有了工具與裝備就可以達成。然而打從一開始,究竟人有沒有需要這些那些東西,又有沒有必要過著那樣的生活?

因為有了故事才能把東西串起來,不得不交代一下,但老生常談的故事並非這個舞台最有魅力之處。本劇的演出地點在兩廳院實驗劇場,可能因為場地小很容易可以感受到舞台張力,開場等待的時候只見舞台上有一面大屏幕播放著一張張意義不明的手繪插畫,配合著冷靜有規律的音樂,燈一亮才發現舞台左右兩側各有一台電子琴和一套鼓,兩位演員一個彈琴一個打鼓,他們穿著大紅色的罩衫臉塗得白白的頂著誇張的髮型,可能因為有鼓的關係,氣氛很快就變得相當有感染力,接著是演員精準地配合著一連串的投影動畫,讓故事流暢地展開,屏幕的中央上方還開了一扇窗,下面開了一扇門,配合畫面投影可以營造出演員在房屋二樓把窗戶打開探頭出來講話,或是演員開門走進商店裡的橋段,再配合燈光跟音效,現場人物與預錄的影像的虛實搭配,營造出很特殊的空間感。

故事中的敘事者和幾個同樣也不受主流歡迎的朋友們一起組了一個Annie and the Underdogs龐克樂團,那個手繪的Logo跟舞台背景,還有聚光燈打在每個人頭頂上,配合著快節奏鼓聲琴聲的吶喊唱腔,真是很到位(其實還蠻好聽的)。畫面中故事角色每天上班途中經過的街道、各種商店與人物的圖像也很有趣,快到公司前還會經過一個上下起伏的工地。奶奶每天在已逝的丈夫相片前跟他講話時總是有蟲子停在相片上讓他的臉多了鬍子眼鏡等,則是一個可愛溫馨的小小橋段。畫面跟表演都這麼吸引人的狀態下,劇本語言仍然精心設計更顯得讓人驚喜,劇中的機器人科倫熱愛看廣告,所以有許多令人琅琅上口的押韻台詞,還有像主角去吃飯的餐館主人會打開二樓的小門配合著音樂念出一串菜單也是很有趣。而不講話的時候,塗白臉的演員在表演的方式上帶著默劇的誇張動作跟表情,有個交友網站配對的橋段就是只有兩個女生露出頭來,身體的部份是快速變換的衣服投影,她們就靠著頭跟聲音表現不同個性的女生。總之這一個半小時是在佩服中度過。

看機器人科倫的前兩天看了另外一場在音樂廳演出改編自愛倫坡黑貓的作品,也有現場的管弦樂團、男高音、演員/舞者、三面投影牆,那時覺得音樂跟男高音算比較有意思的,現場管弦樂團跟預錄的流行曲目穿插感覺頗為突兀,演員/舞者、舞台、台詞也都不是很有意思,可能跟我工作了一天精神不佳或是對於愛倫坡的期待也有關係,總覺得要碼不要隨便挑戰經典,要碼不要太依賴投影當做舞台佈景不然舞台會顯得很弱(就很想念陽光劇團上次帶來的那場完全沒有高科技的表演),不過才隔一天就發現有人可以把這麼多不同的東西弄在一起做得很好,重點不在於用了實體物件還是虛擬投影,或是現場演出還是預錄音樂,問題不在工具本身,而是如何使用工具。

1927 Golem Trailer (Apple TV) from 1927 on 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