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的城市理論

看到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 “A Physicist Solves the City” 覺得有趣,是關於物理學家 Geoffrey West 所做的研究,他試圖透過分析大量與城市相關的數據來找出城市發展背後的公式,這個方法跟都市理論家從觀察城市的歷史發展著手很不一樣,城市的差異只是數據的不同,其實頗令人不安,而且發現好像也稱不上創見,已經有更優美的文字跟例子來說同樣的事情了,但能夠提出數據佐證,突然有種科學家要撈過界,把城市研究從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手中給搶走了的感覺啊。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上個世紀以來大規模的都市化,以及巨型城市的出現,根據文章的說法,研究者認為起因來自於城市能夠創造大規模的經濟體。首先,研究者認為,城市的基礎建設可以為居民共享,使得資源的運用能夠更有效率,大城市中要產生相同的經濟效益,每人平均消耗的資源較之小城為低。

不過顯然用這個現象來作解釋不很另人滿意,因為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對個人來說,在大城市生活的開支其實也提高了,現代城市吸引人移動到城市的理由,不太可能是為了減低能源消耗,研究者提出的解釋是,人們移動到城市,是為了那裡聚集的人群。

According to the data, whenever a city doubles in size, every measure of economic activity, from construction spending to the amount of bank deposits, in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15 percent per capita. It doesn’t matter how big the city is; the law remains the same.

城市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讓原本分屬不同群體的人們可以遇見彼此,並且交換訊息的空間,並且正由於互動的增加,造成了每人平均生產額的提升。不過這也意味著遇見不喜歡的人事物的機會也提昇了,所以大城市除了每人平均生產額提昇之外,暴力犯罪、交通流量、愛滋病等跟人群有關的事情也提昇了。數據也顯示,美國近來大幅成長的新城市模型為了阻絕城市令人不安的一面,讓公共空間退去,每戶人家在門前圍起柵欄,也同時阻絕了人們的生產力與創新力。研究者認為這是缺乏永續性的城市模型,因為大城市持續的成長意味著能源消耗的持續成長,大城市給當代生活帶來的新的生活型態已經不是大自然所能負荷,只有創新能夠發現新的方法來延緩資源的耗盡,當城市無法孕育創新,一旦資源耗竭,只有走向衰亡一途。

寫這篇筆記不只是因為個人的興趣,還是因為最近跟不上網的長輩閒聊的感慨。長輩對於自己講的話被錯誤報導並經由臉書大肆傳播感到不滿也無可奈何,打算以後加以杜絕。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網路不只是一個人們單方面尋求資訊,或是誰可以用來單方面傳佈資訊的地方,當人們可以透過網路交換訊息,它就是一個社會的所在,而所有的社會都有它不成文的社會規範,它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加速創新的可能。所有熱門的Social Media 都像大城市,帶給人們資訊交換的空間,孕育了創新,也帶來風險。一個網路住民會慢慢學會如何在這個網路社會裡生活,學會安排自己的形象,保護自己的隱私,就好比在實體社會中學習社會化的過程。如果只是因為不熟悉這個環境而加以排斥,試圖控制的同時也是在扼殺創新。

文章後面講到城市跟公司對比有那麼點啟示,公司會倒,但是城市絕少滅亡。公司有老闆,但是城市的發展不是想盡辦法要控制的市長或規劃者奈何得了的。這是城市得以長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