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might get loud
好看的搖滾樂電影總是充滿熱血,它們反覆地從不同角度敘述著人們對音樂純粹的熱情。然後有一種人如我,很吃這一套。It might get loud 是2008年的紀錄片,有關The Edge(U2), Jimmy Page(Led Zeppelin), Jack White(The White Stripes)等三位性格鮮明且風格迥異的吉他手的故事。
電影特別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如何呈現3個人形象的對比,The Edge 裝扮簡潔俐落,像科學家一般講求聲音的實驗, Jimmy Page像藝術家講求創新,舉手投足無不優雅,Jack White 則像是回歸自然的田園詩人,重視真實直覺的情感表達。3個人分別屬於不同世代,成長於不同國家,拿著不同風格的吉他,各自使用不同的語彙,但是同樣有著一股把存在自己身體裡的音樂表達出來和世人分享的熱情。
除了熱情論述外,電影有趣的地方,尤其是讓我們感受到音樂家對於細微聲音差異的講究,以及他們如何製造聲音的過程,所以裡面會敘述許多有關於他們如何聽到某些音樂,而開始思考並進而實驗這樣的音樂究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例如錄音空間、節拍與彈奏方式的調整、不同的吉他、放大器、效果器的應用等。我自己聽音樂只能憑直覺感覺這首歌好聽那首歌不好聽,究竟是為什麼卻說不上來,受過訓練的人則像庖丁解牛一般,可以聽出每一段的變化,它可能是用了什麼樂器或是什麼儀器製造出那樣的聲音。電影看著看著,不免對於沒有具備足夠的鑑賞能力來回應音樂家細緻安排每一道音符呈現的講究感到有些愧咎。
故事裡面有許多早期的演出片段跟小故事很有趣,像是Jimmy Page少年期曾經組團表演skiffle,還有他的雙柄吉他,The Edge青少年期跟團員們生澀又張揚的表演,還有U2那超大規模的演場會(嚇死我了),Jack White尤其有趣,他因為到家具裝潢店打工,在那邊跟學了吉他還組了室內裝潢師(The Upholsterers)的團出唱片,有一幕可以看到他在表演的時候吉他彈到都是血,他還有一個很好玩的吉他是裝了一個口琴在裡面。電影裡面用三個人齊聚一起對話、表演的畫面作為故事串場的方式有一點薄弱,但也算蠻溫馨的。
還有一件巧合的事情可以順便記一下,這兩天跟導演Davis Guggenheim還真有緣,原本對這名字非常陌生,看完電影回家查了imdb才看到這個人也是wating for superman的導演,昨天剛好不曉得為什麼才剛讀到這部片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