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browsing tag
舞蹈

慕勒咖啡館&春之祭

看慕勒咖啡館和春之祭,基本上就像去看Radiohead,那可是傳說中的慕勒咖啡館呢。曾聽過一個文溫德斯的訪談,說他有一天不情願地被拉去看舞,結果是看得淚流滿面,感動萬分,那隻舞就是慕勒咖啡館。溫德斯這樣說,豈有不看的道理。

雲門2 一個藍色的地方

下午睡到一半被電話叫起來,糊里糊塗就得到一張票,去到現場才知道是雲門2的表演,有三位編舞家的四支舞:《無聲雨》、《光》、《一個藍色的地方》、《搞不定》,特別喜歡《一個藍色的地方》。

生身不息

許芳宜&藝術家,生身不息,10/28 國家戲劇院 喔這個好棒。尤其是第三段阿喀郎汗和許芳宜一起跳的《Gnosis 靈知》,太神奇了。這段舞有一點武術、印度舞和現代舞融合在一起的味道,阿喀郎汗超快速的轉圈圈,細緻柔軟但非常有力的手部動作,都是以前沒有看過的舞蹈。開始的時候許芳宜從原本寂靜緩慢的動作到迅速出手,鼓跟著敲起來,以及接著瞎了眼拿著杖子往地上一敲燈光迅速轉變為十字方格的圖樣,還有後面燈光變成紅色那幾近瘋狂的舞蹈,都有讓人心驚的震撼。現場演奏的印度音樂、鼓、吟唱,以及簡潔而富變化的燈光設計,也都搭配得很好。雖然故事只能隱約看到有盲人,有一段互相拉扯的關係,已經是非常令人難忘了。

空的記憶

10/13 空的記憶,松山文創園區。 《空的記憶》是一齣運用數位藝術的舞蹈作品,兩者的結合感覺還不錯,但很不巧那時剛好有些疲累,在昏暗的燈光下,常常眼睛就閉起來了,只感覺到舞台上「詩意」的影像拼貼散發出寂寞疏離傷感與各種耽溺的情緒,而我一向對此類表現形式難以產生共鳴,所以作品主題的部份便不多談。不過過了兩週還想提筆寫,只是覺得舞者、舞台和音樂都讓我覺得有新意,假如內容主題不是那麼虛無飄渺,應該是我會喜歡的作品吧。

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

Christian Rizzo, “b.c, janvier 1545, fontainebleau,” 10/6 兩廳院實驗劇場 因為好像很奇怪所以跑去看,果然是夠奇怪的,在我看過的怪舞蹈裡應該可以排上第二名(第一怪還是瑪姬瑪漢的環鏡)。感覺起來比較像設計,不太像舞蹈,視覺與聽覺的氣氛營造相當有風格,但因為缺乏故事也缺乏情緒,好像也沒有類似象徵符號的東西,舞者的動作只是一貫的緩慢,優雅,與節制,看五分鐘和一小時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First Position 芭蕾首部曲

這部紀錄片蠻好看的,有夢想,但不煽情。夢想其實很實際,夢想是有代價的,需要很多努力,要拖很多人下水,很痛,而且還不一定會成功。可能是因為芭蕾實在太過漂亮,那種痛的對比,顯得特別突出。

早餐時刻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8/11,水源劇場 舞台中央有一個大螢幕,右後方一張方形桌子,三張椅子,三部攝影機分別散在右前方和桌子兩邊。隨著前方攝影機往前拉,螢幕上慢慢出現倒在桌上的男人,我們看到他的腳,他的脖子、髮絲,接著拿著攝影機的男人移到座位上,另一張椅子是一個女生,男人醒了過來,三個人像打架一樣六隻手在桌子前面比畫,男人一度還把頭從另外兩人的手之間鑽了出來。這齣叫做《早餐時刻》的舞劇,和早餐有關的大概只有這張桌子,它讓你有一種煞有介事地,是要開始吃早餐了的感覺,不過等了許久,並沒有像早餐的東西端出來,有一顆番茄被吃掉,另一顆番茄成了慾望的載體,最後跌落在地上。

Pina (movie)

好像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談論這部電影,如同電影中畢娜鮑許說的,總有一些情境讓人感到無言以對,語言文字難以描述,此時就輪到舞蹈出場。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電影裡只有舞蹈而幾乎沒有話語,舞蹈才是畢娜鮑許的語言。直接從作品去認識畢娜鮑許的方法,似乎還蠻適合她注重隱私與寡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