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十殿》

之前聽了阮劇團的podcast《這聲好啊》在談有關台語的書寫還有現代化覺得很有趣,所以上個週末也去看了阮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十殿》。到了現場我才發現原來這齣劇有分《奈何橋》和《輪迴道》兩場,結果我只看到後者,而且還買到視線遮蔽區,所以舞台上方的投影有一點觀看困難,有點可惜。

這齣劇我最喜歡裡面出現的類似旁白說書的部分,因為講的人的台語很生動很引人入勝,還有一些很像布袋戲或是歌仔戲之類的傳統戲曲的元素也很有意思,最後端出模型講解因果輪迴的段落更是達到最高潮。我以前看過在舞台上搭景然後演員躲在裡面觀眾只能透過現場攝影機所拍的影片來觀賞的類似手法,那一次看了非常生氣因為覺得我不是來看電影的啊,不過這邊的處理就顯得合理許多,一方面是講的人會講,一方面是微縮模型實在太吸引人了,而且被移來移去的紙片人,雖然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無奈身不由己的故事,卻也因為紙片人表情都不會變,以致於產生一種喜感,徒手搬運的低科技手法也跟說書很搭。還有,整齣劇的開場白很有趣,呼應輪迴道這個標題,把戲劇演出的過程代換成是輪迴的過程,所以會有在輪迴當中不要攝影錄音錄影這樣的台詞,就會讓人很期待接下來的演出。

不過可能因為沒有看奈何橋,再加上角色眾多,以及我還沒從前一天長途跋涉去淡水的疲倦回復,造成我有些理解上的障礙,會覺得好像看到一篇知道意思但覺得應該再做點潤稿跟編輯的文章。譬如說,敘事角度跟時空背景一樣的不同場景,佈景時而寫實(如浴室),時而抽象(如撞球台),有點不均勻。有的時候演員會有對著舞台外下指示的動作,譬如有個應該是在越南還是印尼的場景,印象中劇中人好像有對著場外喊music或是拍手之類的,然後場上的其他人才開始動作,當下我誤以為是這個角色在劇中安排了一群演員在那裡作樣子來騙那個貴婦,也就是說,我預期了在舞台上發生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處在那個故事的空間裡,但在這裡角色對著場外做指示動作的那個瞬間應該是完全跳出舞台故事的空間,回到現實空間裡。還有就是劇情的推進有時候是用演的,有時候是用很長的旁白把故事交代過去,譬如好像有類似”某某難過地坐在地上”之類的台詞,就會想說欸怎麼不演呢。還有我覺得佑佑這個名字應該是嬰兒的小名而不是真的取名叫佑佑吧,我印象中好像有聽到其他人還是叫這個長大成人的角色佑佑,感覺有點怪怪的。嗯不然就是我聽錯了。

雖然有些不解的地方,但還是希望未來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台語劇可以看。這次發現我居然都聽得懂,不用看字幕,感到很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