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雲門《十三聲》

前些日子後知後覺地看了《大佛普拉斯》和《陽光普照》,發現不只攝影美麗,音樂也非常好聽,特別看了片尾,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都是林生祥的音樂。週五晚上生祥樂隊在國家音樂廳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表演,雖然很意外地音響不是太好,但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我庄》、《圍庄》、《野蓮出庄》的歌,得到的感動實在遠大於音響問題。

在台灣,一般說的台灣話就是指閩南話,我不會講客語,沒認識講客語的人,去美濃會吃板條,但終究也沒有印象深刻的客家菜,可以說對於客家文化沒有概念或想法。昨天晚上聽著生祥用客語唱的歌,那些描寫農村的人,生活,與食物,還有那些圍繞著石化廠的歌,鍾永豐的歌詞是如此的美麗,有那麼多的細節,帶著我們真正進入到了那個空間,好像真得可以看到可以觸摸到歌裡描寫的那些人物與環境,那些生活的紋理,感受到那些人所感受到的。就是覺得,原來台灣有這樣的歌啊。印象最深刻的是〈仙人遊庄〉、跟王若林合唱的〈南風〉、〈宇宙大爆炸〉,還有鍾永豐的口白,還有那些跟食物有關的歌。

其實我當年買過交工樂隊的《菊花夜行軍》,但可能是嗩吶吧,那被我歸類到類似交響樂的類型,聲量太大,好像是必須要放下所有手邊的事仔細聆聽的音樂,也可能是語言的隔閡吧,沒有仔細看過歌詞,或者只是因為年紀還沒到,總之就這麼錯過了。還好有看到電影跟這個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讓我有機會來到這裡,在螢幕的影片與字幕輔助下,第一次認識這些歌曲。

然後今天去淡水又看了一次雲門的《十三聲》。我非常的訝異,一邊看一邊想,這真的是我幾年前在國家戲劇院看到的《十三聲》嗎,是不是都變啦。回家看了以前的影片和之前寫的的部落格,沒有,每個段落就是這樣。而且我不曉得原來那個衣服是螢光的,原來他們的聲音是這樣的,原來那個咒語是舞者在現場念的,原來那個投影會讓整個場地像是在流動一樣。同樣一個作品,在戲劇院二三樓居高臨下的視角,跟在雲門劇場比較接近舞台的場地看,是兩種不一樣的感覺。下一次再演還要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