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人間&臉書、Medium、Apple Music…

聽說Medium有一陣子了,最近終於下載了app,一進去有發現新天地之感,於是立馬刷卡成了訂戶。Apple Music的經驗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拉力在於,這些平台的推薦內容大致上很精準,而且手法頗有格調。好像可以窺見臉書以前,那個充滿有趣的內容而不是消費資訊的網路風景。

五年前Google Reader消失後,RSS的時代好像也過去了,Google+不爭氣,用過一陣子Flipboard,但隨著我的電腦跟iPad年事漸高行動遲緩,改用智慧型手機後予以捨棄;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去臉書了,於是漸漸的臉書成為主要的消息來源,只是大多數的時候,臉書餵給我的訊息,總是參雜許多的小兒,三餐菜色,奇妙的貓狗,生日祝福,餐廳與雜貨的消費資訊,以及沒有背景說明的簡短評論(因為同溫層的對話不需要多餘的說明),接收這些訊息有意義,但總覺得不需要太多,常有種牛肉太少之感。我也常想說,以前那些憑藉著熱情而寫而不是為了任何其他平台或媒體而寫的部落客們,到底都去了哪裡。我相信認真寫字人毎個時代都有,只是我無緣相見而已。而目前的感覺,Medium好像正在幫我把這些人找來給我。

還有格調的問題。臉書很喜歡看人家瀏覽器的記錄,然後餵食各種無趣的廣告,這是我永遠無法習慣的。然後之前用過一陣子免費版的Spotify,但它播沒幾首歌就會一直插入做得很不好的催促訂閱或是明顯不是我在聽的音樂類型的廣告,這些廣告只會讓我想要把Spotify關掉而不是去付費訂閱。很多Podcast的廣告做得很有趣而且質感也不錯,不知為何這些廣告不能做好一點。相比之下,Apple Music沒有廣告,而且不只是有許多的音樂,還有很合個人口味的精準推薦歌單,那就像找到一個會一直放著自己喜歡的歌的電台,持續發現新的樂手與曲目。

覺得臉書不很好玩,要少花點時間在那上面已經很久了,但是我還是有衝動每天要去滑一下,最近看了《便利店人間》的小說,突然有點了解,大概臉書之於我,或許就類似於一個書裡的便利店空間。這幾年因為工作型態以及深刻地了解到沒有很多時間揮霍在不很有趣的話題(譬如社會新聞/八卦/抱怨),導致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過的,於是臉書就好像我的一個觀察「正常人都在幹嘛」的窗口,讓自己能夠不要脫離社會規範太遠(變成Sociopath),所以臉書還是很重要的,感恩讚嘆臉友!

剛聽到Alexandre Tharaud的Couperin專輯,有人用輕功來形容,確實是如此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