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zed 全球都被都市化

今年設計影展還是很不錯,Urbanized也是我一直很想看的紀錄片,是Helvetica的導演Gary Hustwit拍的,他還有一部Objectified我也很想看:D

Urbanized是一部規模相當大的紀錄片,去了印度孟買、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智利聖地牙哥、哥倫比亞波哥大、丹麥哥本哈根、英國、法國、北京、美國鳳凰城、紐澳良、紐約、底特律、芝加哥、德國斯圖加等許多城市,每個城市情況都不一樣,主題圍繞在全球都市化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問題,以及人們如何嘗試改變。

都市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化的玻璃帷幕高層建築,但這部片從印度孟買的都市化開始談起,這裡是全球人口最多最大的城市,有最現代化的建築,但絕大多數的人住在生活條件很差的貧民區裡。有段訪談提到大約10戶才有一個馬桶,而甚至還有政府人員不願改善衛生增加廁所的理由是這會擴大貧民區的移民。

在波哥大有一種類似地鐵的公車系統,進出站要刷卡,有自己的專用道路,但是建設成本相對地鐵低廉,對尚未發展成熟的城市來說將來如果要更改路線什麼的也比較有彈性。在哥本哈根有專用的腳踏車道,腳踏車道緊鄰人行道,然後才是汽車停車格和汽車道,構想是用停車格來保護腳踏車騎士,而不是用腳踏車騎士來保護停在路邊的汽車。

聖地牙哥有一種社會住宅是只蓋一半的好房子,另一半由居民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完成,蓋的過程會和居民討論,規劃者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問居民因為經費不足,要熱水器還是浴缸,一般的規劃者都會選熱水器,但是這裡的居民大部分選浴缸,因為這些居民不見得會有錢付瓦斯費,所以浴缸能夠用來盛水反倒是更能提昇生活品質的選擇。

紐約的High Line原本是要被拆除的廢棄高架鐵道,市民把它鋪成一個可以在上面散步的走道,從影片看起來這高架鐵道仍然保持一種廢棄感,只有低限度的轉化沒有過度裝飾美化,感覺挺不錯。巴西利亞是高度分區化的案例,鳳凰城是郊區化的案例,底特律是都市移出(200萬人降到70萬人)人們嘗試都市農耕的案例(這一段坐在高架鐵路上拍空城的景象有種很特別的視覺效果),紐澳良是風災後出現一種很像海灘時髦度假屋的案例。

鳳凰城這一段是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段,影片中可以看到一整片看起來都很像有著斜屋頂庭院游泳池的郊區住宅,這是某個時代對好生活的想像典型。規劃者在訪談中說住在熱鬧都市的小公寓裡當然是蠻可愛的,但是一兩個月可以,要長久居住還比較喜歡有獨立庭院有泳池的郊區住宅好。老實說我有點嚇一跳,當我們很習慣Jane Jacob傳承下來的論述,對於公共空間對於人際互動城市的多元面貌有一種想像,也許更多人寧願選擇那單一的隔離的郊區住宅。如果經濟能力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住宅與汽車的開銷,我也會選那種隔離的生活嗎?想想還是覺得汽車城市太不環保了,這個世界不該朝那個方向去。

影片最後停在德國斯圖加21的爭議上,政府想要更新斯圖加的鐵路系統,讓高速鐵路可以經過這裡帶動經濟成長並改善市容,但是有悠久歷史的火車站會被鏟平,公園裡的200年大樹會被砍掉,這是經濟發展與文化保存的拉扯,兩邊各有支持者,引發了許多衝突。政府官員的說法是15年前就開始有公開討論,整個計畫都合法取得民眾同意執行,反對民眾的說法是這個案子根本沒有公開討論,也有說此案一下停一下走根本不曉得該怎麼持續關切。政府執意執行計畫的結果是執政五十多年的政黨下台,不過後來公投後計畫仍然持續執行。

最後這個案例應該是最有意思的,所以到底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