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美麗的黛絲娜、人山人海
最近的新北市電影節很不賴,感興趣的片很多,更重要的是套票六張300元,所以就乖乖地跑好遠去板橋看電影。剛看了三部片,巧的是都是關某種受壓迫者的苦悶,而且都是悲觀的,隱隱地相互呼應,《酒徒》在香港,《美麗的黛絲娜》在印度,《人山人海》在中國。
《酒徒》的電影是根據劉以鬯的同名小說改編,原著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也是電影《花樣年華》的靈感來源。故事描述1950~60年代的香港,一位有心從事文藝創作的作家,因為寫的東西不為當時追求金權名利的主流社會重視,幫朋友寫劇本還遭剽竊,只好拋棄理想,改寫色情小說來維持生計。他意志消沈,在酒裡忘卻煩憂,在溫柔鄉裡找回自尊,最後一無所有,終至毀滅。電影灰灰暗暗的場景,確實傳達出那個時代背景裡有志難伸的鬱悶心情,腐爛到無法獲得救贖的人格,既清醒又沈淪,讓人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故事從谷底開始又一路下墜。看電影的時候是有感覺可能是因為資金不很充裕以致有些畫面少了點細節和精緻度,但人物、情節與對話是有意思的,確實是達到了讓人想看原著的目的。
《美麗的黛絲娜》(Trishna)是看到結尾工作人員名單才曉得當初是因為導演Michael Winterbottom去看的。電影把印度拍得很漂亮,從鄉下到都市,從廟宇到皇宮,印度的婚禮,傳統服飾,工作中的人們,鏡頭帶著我們穿越許多城鄉,讓看到了這塊土地上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景象。故事是根據哈代的《黛絲姑娘》改編,把場景移到現代的印度,貧窮美少女因為父親出車禍無法工作,為了家計接受旅館少東安排到遠方的旅館工作並與之相戀,最後香消玉損。電影開始不久黛絲娜搭著剛邂逅的旅館少東與他朋友們的便車回家,正巧被父親看到,他無聲地凝望傳達出貫串全片的傳統權威,而起初看起來溫柔體貼的旅館少東,到頭來原來只關心他自己。這類的故事相當老套,但表現方法有風格,展現了人複雜的生活處境。女孩每一次的遷徙,都是一場未知的旅程,但也是一個機會的開展,所有的選擇都是許多原因綜合衡量的結果,對人的信任,對愛的憧憬,對家人的責任,自我實現與改善生活的渴望。雖然故事很早就暗示這很可能是場悲劇,但看的同時卻還是很希望女孩能夠跳脫她原本平凡的生命,所以整齣戲還帶著一種驚聳,好像看著馬戲團員走鋼索求生,或者是在籠子裡和獅子搏鬥,一方面替她捏一把冷汗,祈禱她過關,一方面也像在觀看他人受苦的過程。人的現實與浪漫,同理心與殘忍心是可以同時並存的。
第三部是《人山人海》,故事根據貴州地區一個殺人搶摩托車的真實事件為發想,在真實的故事裡,死者的五個兄弟為了找到兇手,走遍了大江南北終於把人找到,電影用了同樣的事件開場,另外編了一個故事。和《美麗的黛絲娜》一樣,這一回我們也跟著鏡頭去了中國好幾個省份,但是見到的不是風格化的美景,而是嚴苛的民間生活。在土地貧瘠的山上有載客的摩托車車行,沿路白茫茫的砂石場人煙稀少,把人載出去,搶車殺人不怎麼困難。由於兇手已經逃跑,警方無可奈何,於是主角展開千里緝凶的旅程,旅途上他被假裝吸毒的朋友騙去所有的錢,他用酒瓶往那人頭上砸去,後來他強迫改嫁了的前女友上了床,見了自己的小孩,也見到了兇手的獄友。去墓地燒香,當地的習俗會拿著幾乎和人等高的大香,點了火拜過後插在地上,整個墓地煙霧瀰漫,人們行禮如儀,傳達出的氛圍,就像在過生活,融合了悲傷與認命。最後劇中主角跟著線索來到山西的煤礦場,加入煤礦工人的行列。煤礦場裡滿坑滿谷的工人排著隊分批走進礦場,幾個管理者負責指揮,一批批搭著電梯一直往下。工人在集體浴室洗澡,晚上擠在小小的寮房裡睡覺,半夜有人會來巡視,門從外面被鎖上,礦坑裡有人出狀況,有管理階層拿著強力水柱往人身上沖,有時候則是集體動用私刑。這裡的地底隧道,擠滿了臉被煤炭塗黑煤礦工人,誰是誰都分不清楚,人的生命如此稀薄,一個人的消失是那麼輕如鴻毛。幾個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包括銀白的砂石礦場,一個人在山裡騎車,毒販零亂的屋頂房間,前女友搭上便車離開,墓地的煙霧繚繞,煤礦場裡維持好幾秒一路向下的電梯,還有那讓世界都靜止了的爆炸場景。步調有點慢,偶而會覺得乾乾卡卡的,像岩石的質感,如同這趟旅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