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違章

當我們談建築,大部分的時候,這個詞引發的聯想,是那些宏偉華麗的風景,諸如豪宅,摩天大樓,博物館、體育館,是把建築視為一種巨型的造型藝術,不考慮功能的純美學觀賞,在這種觀點下,在乎的是造型、材質、結構與技法。只是建築不一定要這樣看。

「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建築展」大概是最近最喜歡的展吧,展覽的地點在從來沒去過的Urban Core Gallery,分成文件展和裝置展,文件展包括兩位建築師過去的計畫,諸如921、川震後協助災民透過協力造屋的方式建造中繼屋的記錄,中國美術學校將各地拆屋的磚瓦融入建築牆面,都是讓人很有感覺的計畫。另外是關於台北違章建築的解讀,運用圖示描繪鴿子房、頂樓加蓋、黑輪店、南機場等8種違章建築的發展形式,因為上一篇才寫到鴿子房和鐵皮屋頂,特別覺得有意思。

文件展包括牆面解說,策展論述的冊子,和擺在課桌椅上幾台電腦的影片,場地不大,剛進去的時候本以為不會待太久,但可能是策展論述和訊息傳達的方式很清晰,或者是環境的簡單隨性,竟然就坐在電腦前面把所有的影片跟文件都看完了,這在我來說真是很難得的。

裝置展也很有意思,分成王澍的「亦圓亦方」和謝英俊的「後巷桃花源」。前者是在頂樓的一個木造空間,擺了矮板凳跟小椅子,人們可以在上面乘涼看風景,於是頂樓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空間。後者是在巷子中間搭起空中的違章,裡面擺了民宅常見的桌椅、燈具、梳妝台、櫥櫃等物品,坐在空中閣樓裡面,覺得挺舒適,真想擁有這樣一個空間呢。

這個讓我想到南部家附近一個很厲害的違章,是一個空中機車行,機車行老闆弄了一個長得像鐵籠子,掛在住宅外牆的電梯,這個鐵龍裡裝了所有的開業工具,還可以把機車停進去,不開業的時候,鐵籠子升到樓上去,安穩地掛在牆外,開業的時候,就把鐵籠子降下來,在鐵龍旁邊的空地鋪了塑膠布就可以開始工作了,這點子實在讓人講不出話來。

來貼幾張照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