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三部曲
紐約三部曲是利用通勤的時間零零碎碎地看完的,事後覺得如此強迫打斷閱讀是正確的作法,以避免被吸入那寂寞的深淵,被逼問那關於自我是什麼的提問裡。
書用了三個故事反覆說著有關人如何在城市裡面消聲匿跡,以及消聲匿跡後剝除外在一切的人是什麼的狀態,這裡說的不只是人們被吞沒在大城市的複雜茫茫然無所立的惶恐,而是人們自願(或是被迫自願),為了完成一些事情,非得讓自己處在絕對孤寂裡的狀態,他們感受巨大的寂寞但是又執拗地渴望挑戰極限,於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假如這個人夠堅持,那幾乎可以預見是以悲劇收場。
只要有一點自閉的人都不難體會那種渴望獨處的心情,將自己從社會隔離,排除一切紛擾才能靜下心來看見自己。但有趣的是,真得走到極端,當所外在事物一件件剝除,那些跟自己產生過關係,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事、物消失,自己也等於不存在。小說作者在故事裡現身,以及紅色筆記本的象徵性,似乎是暗示著,只有被書寫下來的才存在,自我只有用語言(或是其他符號)這種註定扭曲的方式重現才得以被認識。反過來說,沒有被寫下來的人事物就等於不存在。
我有個經驗是很久沒回家之後有一天回家發現,家裡因為大掃除的關係,屬於我上大學以前存在的痕跡無預警的消失無蹤,那個經驗曾短暫地帶給我一些衝擊,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記得前陣子不曉得在哪裡打開一個盒子,發現裡面還有高中當糾察隊的臂徽,一些回憶也附著著跟著湧上來,小小的物件蘊藏著很多的意義。
不過我還是不喜歡後現代主義的虛無,其實有證明也好,沒證明也好,存在的就一定存在,而人也不一定需要隱藏才能照見自我,所謂大隱隱於市嘛。寂寞、遺世獨立、認同模糊,那就用想像去建構。不過我也不否認那需要一定的精神力量跟決心支持,文學作品也是因為人的缺陷而打動人心吧。
此外,我還蠻喜歡這本書寫的紐約,從來沒看過有人這樣寫,把一個繁華熱鬧的城市寫得超寧靜,假如是京都這樣寫還說得過去,因為它就有這種形象,但是紐約的傳統形象可不是這樣啊。看完後覺得這應該是個適合獨自旅行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