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s for studernts in architecture

只是上課摘要。作者Herman Hertzberger是一位荷蘭的老建築師,照老師的說法,這是他最喜歡的一位建築師,甚至連「之一」兩字都可以省略掉。

書裡的概念以前常常聽到,大概就是類似參與式設計、考慮人性的條件、透過一些細微的設計賦予建築物彈性來誘發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如何使用空間,所以建築物本身像是顆活的種籽,不同的使用者的進駐會使得建築物長成不同的樣貌,在這裡建築師是無所不在也是高度隱誨的,設計的目是讓人性不僅有自由的發揮空間,設計本身還是具有誘導性的,讓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在環境裡發揮,在這裡「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不再是一分為二的,而常常是有序列的,甚至是相融合的,在公共裡看得到私人,集體主義不是與個人主義對立的,而是在集體裡看到個人的存在,個人主義的實現的同時也完成了集體主義。

雖然我經常懷疑這會不會陳義過高,蓋一棟建築牽涉到那麼多錢的時候,會不會為了滿足所有有利益牽扯的人就很累了哪管得到其他的,但是看到書裡一張張照片,當你知道它真得存在的時候,你覺得還是有什麼可以期待的吧。

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老人之家,樓梯間設在一個光線充足的地方,這跟大部分採光不足、沒有人想停留的樓梯間不同,而成為大家會想要在那裡逗留進而產生什麼互動之類的地方,因為許多老人已經不良於行,不能隨意出入,只能等人來拜訪,因此房門設計成可以分成上下兩半打開,只開上半部的話,既能保持一部份私密性又能與外面有所溝通。

這我想到我們住在宿舍裡常常是把門關起來的,絲毫不覺有與外面溝通的需要,天氣太熱的時候為了通風才會把門打開,不過還是會裝個門廉比較有在房間裡的感覺,不過上半部視線可及處就被遮起來了。我在想我們怎沒想到要遮下半部啊….

不知不覺又扯太久了,其實我原來想記的只是下面這個小故事,上課聽到的,覺得頗受感動。據說兩千年這位Hertzberger先生有來台灣,有天一群人在紫藤盧閒聊,忽然這位身形有些龐大的Hertzberger太太衝了進來,大罵,「你知道你明天的演講是要收費的嗎?」這位先生的演講在世界各地從來都是不收費的。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只是在收費這件事上,而是一種工作、生活與實踐合一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