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禁區TECH/NO/ZONE

科技禁區 TECH/NO/ZONE當代媒體藝術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2.10.12-03.01.12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瑪莉雪萊所撰的著名小說《科學怪人》,成功地刻畫人類以科技超越自然規律的渴望,儘管小說裡預言了科技將造成倫理的崩潰,科技的進展卻無任何停歇,目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科技禁區TECH/NO/ZONE」當代媒體藝術展,來自七個國家的八位藝術家將以藝術的手法表現科技與人、與藝術之間複雜而曖昧的關係。

「科技禁區TECH/NO/ZONE」當代媒體藝術展呈現的是一個充滿影像聲光與色彩的視界,藝術家除了運用多媒體素材進行創作之外,更是企圖運用科技來對科技的本質作反思,既是對科技的沿用,又是對科技的挑釁。

愛爾蘭藝術家桃樂西‧克羅絲的《眼球製造者》短片,拍攝玻璃眼球的燒製過程,一條毫無生氣的白色玻璃條,被反覆的吹、燒、拉製,逐漸轉化成一只澄澈透明的眼球,栩栩如生,怵目驚心,然而在完成的瞬間,玻璃眼球被猛力吹破,徒留觀眾一陣錯愕,藝術家以此表現玻璃眼球即便外貌逼近真實,其本質仍是盲目無生命的,科技模擬的真實,終究與真實相去甚遠。

澳洲藝術家派翠西亞‧佩契妮妮的《塑態學》也是討論真實與虛擬的作品,該作品呈現了一個宛如電視賣場的互動裝置,地毯與牆面清一色是象徵大自然的青綠,以60架電視機播送電腦繪製的模擬森林,模擬植物支支平滑完美,隨著颯颯之風搖曳,一隻小鳥停在某個畫面中,人一但靠近,小鳥便會飛走,藝術家企圖透過觀者與作品的互動,引領人對於生物科技、模擬、真實之間的反省與思索。

類似的主題,來自葡萄牙的喬窐‧攀納桂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切入,短片《受獎之歌》被安排在一間黑蕩蕩的挑高房間中展出,畫面中呈現吊環運動員完美精準的演出,鏡頭鎖定運動員肌肉線條與吊環裝置因受力而扭曲擺盪的細部特寫,精緻的畫面搭配鏗噹的吊環碰撞聲,所呈現的,儼然是對科技世界機械般精確完美的諷刺,過於完美的事物,越顯得脫離人性而不真實。

除了真實與虛擬的主題之外,瑞秋‧羅伊的《給未知者的一封信#3.5》講的是真實的難以描述,該短片以行進中火車的車窗為框,一隻手在畫面中不斷地移動,企圖描繪車窗外的景象,然而,不管人的手移動得再快,仍不及窗外景色消逝的速度,顯示真實只存在其出現的瞬間,任何嘗試捕捉真實的行為,只是徒然。

沿著展場動線上二樓的途中,參觀者會發現面對樓梯的牆面上投射出一幅女子以不同速率不斷上下樓梯的景象,黑白畫面,十九世紀英國維多莉亞時期的服飾,跳舞般的搖晃的步伐,不斷地上下樓梯卻從未真正到樓上或樓下,有如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被困在科技生成的影像世界中,怎麼也走不出來,這是瑞秋‧羅伊關於時間的另一件作品《北緯 31度緯線以南》。

南非的威廉‧肯崔吉在《烏布道出真相》動畫中,結合紀錄片、照片、炭筆素描拼貼出一幅荒謬短片,嘗試剖析種族隔離時期真實與傳聞,以及歷史如何在真實與傳聞中被建構的過程。

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有兩位,分別是林俊廷和高重黎,林俊廷的《Loading…》布置了一個芳香宜人的草園,觀者可以赤腳到草原中走動,走近草原中央的玻璃時,會發現玻璃平面上浮現著一具人體,頭頂射出的紫光使得四周氣氛益加詭譎,林俊廷邀請參觀者透過遊走漫步來感受生命的孤寂。而高重黎的《反美學》呈現了一具自製的放映機,放映機的零件暴露在外,播出的影片循環不息,任何地方都可以是開始,也可以是結束。

本展覽也播出了紐西蘭的連恩‧萊在1940-1950年代所製作的14部實驗電影,連恩‧萊是在許多方面首開先例,是最早不用攝影機而將構圖直接畫在賽璐璐片上製作電影的藝術家之一。

《科技禁區》將持續展出到明年1月12日,台北當代藝術館每週六皆有安排演講,週日有專家導覽,方便參觀者進一步瞭解各項作品呈現的內涵。

[補] 當代藝術館的網站很糟糕,過去展覽的網站都沒有留下來。另,這裡有一篇評論 《Finding the humanity in modern technology》Taipei Times Oct.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