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J. M. Coetzee,《麥可‧K 的生命與時代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天下2000

life and times of MK.jpeg
處在兩種不同系統的人如何能溝通?任何試圖去理解另一個系統的人的行動,即使是懷著謙卑之心,出於一片好意,都只是徒然。兩方做的都是對的事,但兩方都傷痕累累,錯只錯在根本是不同世界的人。

面對一部蘊含深刻意義,層次豐富多元的小說,原本是該噤聲的,尤其Michael的生命是無法用我所知的語言來理解的,任何型式的評論,都無法深入他的核心,但若不紀錄下來,必定會有所遺憾,於是我仍以我有限的語言,為閱讀過程的驚喜留下微不足道的點滴。

書的結構很特別,分成三部,第一部200頁,第二部70頁,第三部20頁,這種篇幅比例不均的結構很少見,讓原本應該是靜態的書,像是歪了一邊,重心不穩,還不用細看內容,就令人有不安的感覺。再來,這本小說成功地運用了文字獨有的觀點轉換,而這觀點的轉換,正是意義的之所在,若有人試圖拍成電影,必定不會出色。第一部採全知觀點,部分穿插Michael以第一人稱描述的思考,看著有天生兔唇的Michael嬰兒逐漸長大,在內戰頻仍物資匱乏的時代,帶著虛弱的母親返鄉受阻、在山上過著動物般辛苦卻自由的生活、逃離被認為是幸福所在的集中營、重返山林後努力抹除痕跡的隱蔽生活,讀者產生了憐憫之情,是什麼樣的時代,讓一個人非得如動物般活著才算真正的活著?而集中營地、管理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是讓丟了通行證的人民有地方住、有工作做、餓不死的德政,還是只是集中起來,用高牆擋住,讓「正常人」感到心裡好過一點,同時眼不漸為淨?

但是,第二部轉換成復原式集中營地的不知名醫生第一人稱的觀點,顛覆了讀者對Michael的憐憫。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懷著對Michael生命的尊重,試圖理解他的生命,以他的需求為標準讓他擁有他要的生活,他要的尊嚴,但是,真得幫得了嗎?醫生苦苦開求Michael做些妥協,將他的故事說出來,與與他無關卻影響著他的「正常世界」溝通,讓他們這些被社會排除的弱勢者能夠被理解,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但是,故事真的能說嗎?Michael將他的故事以其他人期待的方式說了出來,聽者接受到的只是一連串貧乏、卑微、瑣碎的悲慘故事,因為他的生命的獨特非這種語言所能再現的。

窮人的生活不會因為富人的幫助而獲得改善,那些施捨、救濟唯一的作用是讓自己好過一點。在認知了自己力量有限後,如果你是「正常人」的一員你怎麼做?你仍會堅持行善?還是自我厭惡而選擇獨善其身?而如果你沒有融入社會的通行證,你會選擇待在集中營地,在重重拘束下,仍嘗試安然踏實的生活,還是選擇餐風露宿的野居生活,丟棄語言,丟棄思考,丟棄一切文明,只是像動物般自由地活著?

作者似乎是把解決的途徑寄託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復育力量,當我們重回大自然,在自然中傾聽人類之間相連的脈動,那麼我們不會忘記原初行動的精神,我們會找到各得其所的生活方式。